燕东微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2.5%股份,其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1.5%,北京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1%。这一消息于2025年11月19日晚间正式公告,随即引发市场关注。根据披露,大基金目前持有公司6.08%的股份,京国瑞持股5.88%,二者均为上市前入股的原始股东。此次减持将在2025年12月11日至2026年3月11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进行,减持原因分别为“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和“股东自身经营需要”。
从历史记录看,这并非两家股东首次减持。过去一年内,国家大基金已实施过两次减持,合计减持约2%股份;京国瑞也在同期完成了一次1%的减持及一次小规模减持。这意味着,在本轮计划完成后,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持续减持动作,但截至三季度末,仍有包括嘉实、永赢在内的多家机构选择增持燕东微,显示部分专业资金对其长期价值仍存认可。
站在当前时点来看,燕东微的基本面呈现出“高景气赛道+短期盈利承压”的特征。公司背靠“国家大基金持股”“第三代半导体”“MCU芯片”等多重热门概念,且已建成碳化硅(SiC)产线,技术布局具备前瞻性。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03%,说明业务仍在扩张通道中。但另一方面,归母净利润依旧为负,反映出行业竞争激烈、产能爬坡期成本压力较大的现实。
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类带有明显政策与产业导向色彩的科技型企业,不能简单以传统财务指标评判其价值。国家大基金的退出是其周期性运作的正常体现,并不必然代表对公司前景的否定——毕竟,大基金的投资逻辑本就是“投早投长、适时退出”,以实现资本循环。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市场情绪的短期放大效应。今日股价已现下跌,成交量放大至近750万股,说明资金面已有反应。
但我个人更愿意把这次减持视为一次结构性调整的机会。如果股价因情绪冲击回落至关键技术支撑位以下,反而可能为真正看好国产半导体长期发展的投资者提供入场窗口。关键还是要看后续能否突破25.93元的压力位,以及公司在碳化硅等新兴领域的客户导入进展。短期内有压力,中长期仍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