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政策+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二级市场上,9月份以来,固态电池概念股热度不断攀升。面对广阔的蓝海市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涌入固态电池上游产业链赛道,抢占发展先机。但业内人士提醒,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仍需突破多重阻碍。
政策端不断发力
近期,政策端的持续加码,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核心支撑。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此前的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加强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布局。
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也提出,将全固态电池作为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解决了行业界定模糊、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华金证券研报称,新国标的实施,无疑加速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量产的进程,尤其是当下车企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大大推动了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技术持续突破
政策护航下,固态电池厂商也在技术上不断获得突破,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8月28日,先惠技术宣布与清陶能源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固态及半固态电池的工业化进程,全力打通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技术”到“市场化应用”的关键链路。此前,双方在固态电池核心工艺创新上实现突破性进展,相关技术成果已成功落地中试应用。
9月2日,亿纬锂能宣布其“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这款产品的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则达到了700Wh/L。据悉,亿纬锂能成都量产基地一期将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2026年12月实现100MWh的年产能交付。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为实现2025年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1000Wh/L的关键指标,公司将在资金、设备和研发资源上全力投入,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同日,国轩高科披露的调研纪要显示,其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达90%,并正式启动了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9月12日,先导智能也宣布,公司已向国内外多家知名电池制造商、汽车主机厂、新兴固态电池企业交付多套适配固态电池规模化产线的干法混料涂布设备。经实际生产验证,先导智能干法混料涂布系统可降低35%以上生产能耗,材料与制造综合成本降幅超15%。
“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向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会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年至2027年将普遍装车试验。此外,低空、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打开了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开源证券在最新的研报中称。
上游产业链加速布局
业界认为,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2027和2028年有望达到18GWh和30GWh。固态电池材料需求增量可期,GGII数据表明,中国固态电池全链条产业规模(含陶瓷电解质、CNT导电剂、硅基负极等)正在快速攀升,材料需求量将以万吨级、设备投资以百亿级计。
据了解,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将液态电池升级到全固态电池的核心变革,就是将电解液和隔膜替换为固态电解质。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大了上游材料领域的布局。
近日,道氏技术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的单壁碳纳米管、硅碳负极已向下游固态电池厂商供货;固态和半固态电解质正积极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送样测试,部分客户已通过测试,正在积极推进产能建设,力争配合客户需求供货。
当升科技表示,公司的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批量导入清陶、卫蓝、辉能、赣锋锂电、中汽新能等国内外主流固态电池客户,并成功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全固态电池专用钴酸锂、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卡位比亚迪、一汽、中科固能等国内顶级车企和电池客户。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已完成氧化物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产线准备,实现固态电解质吨级稳定制备并获得下游多家头部客户的认证及导入。
天赐材料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说,公司在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电解质及相关电解液配方的开发与客户服务能力。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目前公司主要布局硫化物和氧化物体系的相关材料。
立中集团披露称,公司正积极加大电池材料的研发创新以及固态电池领域的战略布局,近期成功获得了制备硫化锂的发明专利,硫化锂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原料,直接决定电解质的纯度与性能,硫化锂的研发成功将为公司后续开拓固态电池业务领域奠定基础。
中仑新材也表示,近期,公司研发的固态电池专用BOPA膜材已取得关键突破,该产品可通过铝塑膜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持续推进,为产业链的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了迭代升级的确定性增量需求。”东莞证券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基本面改善的头部公司。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尽管固态电池上游材料环节已出现技术突破与产能布局,但其产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阻碍。比如,技术层面,硅基负极的膨胀控制等核心难题尚未完全攻克;供应链方面,部分关键材料仍需加大研发创新,并突破成本瓶颈。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日前表示,全固态电池虽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倍至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