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韩六氟化钨供应商宣布对三星、海力士等半导体制造商大幅提价(2025年起单价上调70%-90%),这一事件凸显了六氟化钨作为半导体关键材料的供需紧张格局。其涨价核心逻辑在于:全球80%的钨矿资源集中在中国,而钨原料占六氟化钨成本60%,近期钨价5个月内翻倍直接推升生产成本。此外,六氟化钨国产化率已超65%,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具备主导权。以下梳理投资主线与核心标的逻辑:
一、涨价驱动逻辑:资源壁垒+半导体刚需
资源卡位优势:中国掌控钨矿全球供应(占比超80%),六氟化钨成本结构中钨原料占比达60%,钨价上涨通过成本传导放大涨价压力。
半导体工艺刚需:六氟化钨用于晶圆制造中的钨薄膜沉积,填充芯片通孔与互连线,是先进制程不可或缺的工艺气体。
国产替代深化:日韩供应商提价后,国产六氟化钨(国产化率65%以上)性价比优势凸显,国内企业有望加速替代进口份额。
二、核心标的逻辑梳理
直接供应商:产能与技术双轮驱动
中船特气:全球六氟化钨核心供应商,具备规模化产能与纯化技术优势,直接受益于全球涨价潮。
南大光电:国内市场份额约25%,电子特气平台化布局完善,半导体客户认证进度领先。
巨化股份:市场份额20%,依托氟化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逻辑:头部供应商掌握纯化工艺与客户认证壁垒,涨价环境下毛利率弹性最大。
三、投资策略:短期看涨价弹性,长期看国产替代
短期布局:优先选择产能充足、客户结构优质的直接供应商(如中船特气、南大光电),涨价对业绩提振最直接。
中长期视角:关注资源+技术双壁垒企业,如厦门钨业(资源保障)、中钨高新(粉末深加工),受益于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趋势。
风险提示:钨价波动可能挤压中游利润;半导体周期下行或削弱六氟化钨需求。
总结:六氟化钨涨价潮不仅是短期事件驱动,更是中国掌控关键半导体材料供应链的缩影。建议沿“直接供应商—资源端—氟化工配套”产业链分层布局,把握国产替代与全球定价权提升的双重红利。
来自:独角兽投研 独角兽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