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港股上市的A股公司,在港交所“门口”排起长队。近日,继A股重组蛋白药物龙头科兴制药递表港股之后,A股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也向港交所正式提出上市申请。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超过80家A股上市公司递表港股。
已成功登陆港股的A股公司阵容越来越庞大。随着赛力斯、均胜电子等A股公司接连在港股挂牌交易,年内实现“A+H”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6家,“A+H”上市公司总数量增至160余家。
香港科技创新融合总会会长庄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有业务体量的A股公司赴港上市,是近期市场热点。我们关注到,香港特区政府近期设立了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及出海服务中心,明确支持并协助内地企业出海。”
年内“A+H”上市数量超过前五年总和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赤峰黄金、钧达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安井食品等16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
过去五年,共有15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2024年,仅美的集团、龙蟠科技、顺丰控股3家;2023年,仅亿华通1家;2022年,仅金力永磁、华新水泥、天齐锂业、中国中免4家;2021年全年,仅昭衍新药、凯莱英2家;2020年,仅诺诚健华、海普瑞、泰格医药、荣昌生物、海尔智家5家。这也意味着,2025年在港股上市的A股公司数量,已超过前五年的总和。
今年实现“A+H”上市的公司均为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港股IPO募资额也颇为亮眼。其中,宁德时代募资总额近400亿港元,赛力斯、三一重工、海天味业等公司募资总额均超过100亿港元。
这些龙头企业上市后持续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约七成上市至今保持上涨态势,涨幅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是赤峰黄金、宁德时代、吉宏股份,其中赤峰黄金和宁德时代的累计涨幅均超过100%。
港股吸引力不断提升
根据Choice数据,今年正在排队港股上市的A股公司,总数超过80家。除了迈瑞医疗、科兴制药等公司近期递表,还有珀莱雅、天味食品、富瀚微、佰维存储、纳芯微、东鹏饮料等A股公司也在年内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
此外,不少A股公司暂时未向港交所递交申请,但已披露赴港上市相关计划。例如,安克创新于11月12日公告,为进一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道通科技于10月25日公告,为增强境外投融资及运营能力,持续吸引并聚集优秀人才,正在筹划赴港上市相关工作。
从排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所属行业来看,生物医药、科技和消费是热门领域。深咨协出海服务业委员会主任郑磊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当前,港股市场机会较多,投资者比较青睐科技、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公司,这些赛道也是赴港上市企业的集中地。”
A股公司密集赴港上市的背后,是港交所制度不断优化、企业全球化发展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共振。
今年以来,港交所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持续优化相关机制,为香港资本市场持续注入新动能,吸引越来越多A股公司赴港上市。“IPO是企业获取资金、发展业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港交所制度不断优化,企业赴港上市更加便利,能尽快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郑磊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上证报记者表示:“A股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的发行价往往比A股要低,有利于吸引南向资金,也会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港股。上市以后,A、H股差价逐渐变小是好现象,说明沪港通、深港通等两地的互联互通机制在发挥作用。”
庄严认为,“A+H”上市火热,与内地企业希望通过香港进入国际市场有关。他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纷纷谋求出海,而香港国际化的人才储备、法律体系及外汇管理政策,奠定了其连接海外市场独有的国际地位。”
11月4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2025年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包括着力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等。
火热之下亦有隐忧
随着港股IPO持续火热,港交所今年前三季度总营收、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上海市锦天城(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一帆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得益于市场交易活跃度飙升和新股上市井喷,港交所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目前仍有大量公司在排队申请港股上市,可见市场对港股信心充足。”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日前透露,港交所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约有300家,其中半数为新经济行业企业,涵盖电动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不过,近期港股炒“新”降温,多只新股上市后遇冷,一些新股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这也使得新股延迟发行的现象“重出江湖”。11月12日,A股上市公司百利天恒公告,公司决定延迟此次H股的全球发售及上市。
按照此前安排,百利天恒于11月7日至11月12日完成招股后,将于11月1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百利天恒此次计划发行863.4万股H股,发行价格区间定在每股347.5港元至389港元之间,若按上限价格计算,百利天恒募资金额最高可达到33.6亿港元。
百利天恒称,延迟H股上市是“鉴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有市场人士认为,百利天恒在招股结束时急踩“刹车”,或是招股结果低于预期,也可能是在定价方面与机构投资者没达成一致。近期的市场表现让机构投资者趋于谨慎,他们希望新股的发行定价能为其上市后留出上涨空间。不过,具备坚实内在价值、定价合理且有业绩增长潜力的新股仍会获得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