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132.SH,下称“邦彦技术”)公告称,终止筹划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原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深圳星网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星网信通”)100%股权的交易宣告失败。
终止公告发布的次日,公司股价暴跌14.68%,市值蒸发超4亿元。
“蛇吞象”式收购
对于宣告终止重大资产重组,邦彦技术称,由于交易相关方未能达成一致,为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决定终止此次交易。
此外,邦彦技术进一步表示,公司承诺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且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正常,终止交易对生产经营和战略发展无重大不利影响。
将时间拉回半年前,2024年11月25日,邦彦技术首次披露收购意向并停牌,并于12月2日公布收购预案,拟以13.94元/股(较市价折价30%)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星网信通全部股权。交易涉及16名交易对方,包括持股18.25%的第一大股东金证股份。
从交易体量来看,这属于一起“蛇吞象”式收购。
其中,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仅1.8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52亿元,同期,标的公司星网信通实现营收6.32亿元,净利润为0.47亿元。
根据收购草案,收购若能完成,邦彦技术民品业务规模有望快速提升,并实现“三年净利润不低于1.8亿元”的业绩承诺。
第二增长曲线“难产”
彼时,收购星网信通被视为上市公司切入民品市场的关键一步。
具体来看,收购方邦彦技术作为科创板上市的军工信息化企业,其营收长期依赖军工业务,收入结构较为单一。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近七成收入来自军工领域,为破解单一行业风险,公司提出“稳军工、创民品、开新局”战略,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而标的公司是一家聚焦金融、政企客户的智慧通信解决方案商,拥有比亚迪、华为、国信证券等民品领域头部企业,客户结构以民品为主,与邦彦技术的军工业务形成互补。
对于收购终止,尽管官方未披露具体分歧,但根据市场观点,标的方星网信通2023年净利润率7.4%,显著高于邦彦技术的-10.5%,双方或存在估值溢价争议。
此外,由于星网信通对华为供应链依赖度较高,其前五大供应商主要为华为代理商,对于邦彦技术来说,可能引发对其业务独立性担忧。
而随着此次收购宣布终止,上市公司将失去星网信通的成熟客户(如比亚迪、华为)与民品渠道,原定“2028年民品超军品”目标难度陡增。
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修复压力进一步加大,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78%,亏损持续,且短期内仍需依赖军工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