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研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市场关注度不低。虽然股价当天微跌2.13%,报收28.94元,但从业绩沟通的内容来看,这家公司正在 quietly 发力——合同负债同比增长超8%,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成套装备订单持续落地,自动驾驶检测能力也已成型。这些信号,远比短期股价波动更值得关注。
从财务数据看,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电研合同负债达25.64亿元,较年初增长近13%,同比增幅也有8.2%。管理层明确指出,这部分增长主要来自成套装备板块,原因是当前在执行的项目数量增加。这个业务板块其实很有分量:中国电研是国内领先的家电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不仅服务美的、格力等头部家电企业,还能把整套制造技术输出海外,形成产业链闭环。订单多了,预收款自然上升,合同负债走高也就顺理成章。
另一个亮点是经营性现金流的提升。王柳副总经理在会上解释,这主要得益于电气装备业务的销售回款增加。结合存货周转率偏低的问题(这也是投资者关心的重点),公司回应称,装备类项目周期长、交付节奏慢,导致存货占用时间较长,但目前处于正常波动范围,资金效率整体平稳。说实话,这类问题在重资产、项目制企业中普遍存在,关键看是否可控——从现金流表现来看,中国电研的运营风险仍在合理区间。
让我比较意外的是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孙君光总经理提到,公司作为“国家智能汽车零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经具备GB/T 41798标准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场地试验能力,能提供道路测试和仿真测试服务。这意味着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检测机构,而是切入了智能驾驶研发链条的关键环节。随着L3及以上自动驾驶加速落地,这类第三方检测认证需求只会越来越刚性。
至于未来增长路径,董事长秦汉军提到了“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去年收购昆明高海拔电器检测公司并实现控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并购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围绕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做纵向整合,逻辑清晰。如果后续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找到合适标的,外延式增长完全可期。
至于核聚变电源,目前还没有具体订单披露,进展需等待定期报告更新。但我认为,只要公司在前沿技术方向保持跟踪和投入,就不该苛求短期变现。
说实话,中国电研不是那种爆发型选手,但它胜在稳健、主业聚焦、战略清晰。在一个容易追逐热点的市场里,这样的公司反而容易被低估。我始终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