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特光学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双双大幅增长,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10.51亿元,同比增长34%;归母净利润达2.5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5%。单看第三季度,收入4.74亿元,环比增长48%,归母净利润1.47亿元,环比暴增154%,毛利率更是回升至46.9%,创下阶段性新高。这一轮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公司核心业务多点突破、下游需求共振的结果。
从业务结构来看,光学棱镜仍是基本盘,占公司营收近六成,主要受益于苹果新机备货带来的微棱镜出货量提升。作为iPhone潜望式摄像头微棱镜的核心供应商,蓝特光学深度绑定北美大客户,在iPhone 17系列首周激活量同比增长47%的背景下,订单持续加码。与此同时,玻璃非球面透镜正快速成长为第二增长曲线,广泛应用于车载镜头、激光雷达、智能手机玻塑混合镜头以及高速光模块领域。尤其是在AI算力投资高涨的推动下,800G/1.6T高速光模块需求旺盛,带动相关光学元件需求同步上行。此外,公司在高折射率玻璃晶圆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也逐步显现——具备全球少有的2.0折射率、12英寸晶圆量产能力,并已与Meta、苹果等AR巨头建立稳定合作。随着Meta在2025年9月发布首款量产AR眼镜Ray-Ban Display,市场对AR产业链的关注度显著升温,而蓝特光学作为光波导关键材料供应商,有望迎来远期放量机会。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其实并不意外。过去几年蓝特光学一直被视作“周期性”企业,业绩呈现“两年增两年跌”的波动规律,但2025年的表现明显打破了这种节奏。我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公司从单一消费电子配套厂商,向多赛道高成长领域拓展的战略转型正在落地。它不再只是“苹果链上的螺丝钉”,而是借助自身在超高精度玻璃冷加工、模具制造和热模压工艺上的技术积累,切入了智能汽车、光通信和AR三大高景气赛道。更值得肯定的是,尽管营收快速增长,公司期间费用率却在下降,销售净利率接近27%,ROE回升至近20%,说明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都在实质性改善。
当然,我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比如AR眼镜的实际普及速度仍存在不确定性,行业竞争也在加剧,尤其是模造玻璃领域国内厂商陆续布局,未来可能面临价格压力。但从目前客户结构和技术壁垒来看,蓝特光学至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仍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中金公司维持“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36.5元,对应2025年43倍PE,相较当前股价仍有超14%空间,这个判断我是认同的。
说到底,这家公司的价值不只是当下的业绩爆发,更在于它卡位在几个关键光学创新节点上——无论是手机镜头升级、智驾系统渗透,还是AR硬件起步,都绕不开它的核心产品。如果这些趋势继续兑现,蓝特光学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