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热潮背后的AI淘金热
港股市场的新股认购热情再次被点燃。滴普科技这只被称为"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新股,以超过7500倍的超额认购创下港股主板历史纪录,上市首日股价更是直接翻倍。这种狂热景象让投资者不禁思考:市场到底在追逐什么?
从"卖铲人"到"淘金者"的转变
滴普科技的故事要从企业级AI这个赛道说起。与普通消费者熟知的ChatGPT等通用AI不同,企业级AI更像是为每个企业量身定制的"数字员工",它们能消化企业的专属数据,在运营决策和生产环节提供专业建议。这种"小而美"的路线,恰恰避开了与科技巨头的正面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滴普科技的技术路径与美股明星公司Palantir惊人相似。后者凭借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三年内股价暴涨26倍。这种成功模式似乎正在被中国市场复制——滴普科技的业务已覆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等多个领域,服务的客户数量在过去三年翻了一倍多。
政策东风遇上产业需求
企业级AI的爆发并非偶然。一方面,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等政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另一方面,麦肯锡调研显示,中国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开始尝试AI应用。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为滴普科技这类解决方案提供商创造了黄金发展期。
从财务数据看,滴普科技的AI业务正成为新增长引擎,相关收入占比从零快速提升至过半。但需要留意的是,公司仍处于投入期,亏损规模随着业务扩张而扩大。这种"增长与亏损齐飞"的现象,在科技公司发展初期并不罕见,却也考验着投资者的耐心。
热潮中的冷思考
与滴普科技同期上市的其他新股也表现不俗,八马茶业、剑桥科技等均大幅上涨。这种全线飘红的景象,反映出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追捧。但耀才证券高管提醒,投资者更应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产业前景,特别是近期部分"A+H"股破发的案例值得警惕。
从美国市场的经验看,企业级AI应用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实质创收阶段。但不同行业的接受度存在差异,金融、科技等领域进展较快,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需时间。这也意味着,相关企业的业绩兑现可能不会一蹴而就。
结语
滴普科技的火爆上市,或许标志着资本市场对AI应用的认知进入新阶段——从追逐算力基础设施,转向关注实实在在的行业落地。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兴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商用往往需要经历多次迭代。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参与这场AI淘金热时,或许更需要审慎评估每家企业的技术沉淀和商业化能力。毕竟,在激动人心的科技变革面前,保持一份理性从来都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