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四川省成都市主办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会议中发布了《聚变能源展望2025》报告,报告称2025年全球聚变能探索进入决定性新阶段,高温超导技术值得特别关注。
报告显示,聚变能处在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化与商业化部署的关键阶段。自2010年以来,私人聚变投资累计超过100亿美元。2024年至2025年,从风险投资、公司和主权来源筹得的资金创下了历史纪录。2025年私人聚变投资达到35亿美元,公共资金达到7.95亿美元,私营聚变公司数目达到53个。早期聚变投资主要集中在概念验证型初创企业,当前则是以试验设施和原型机、与公用事业和科技巨头的伙伴关系以及供应链联合体为主。
聚变供应链正在不断扩张,并从定制研发部件向早期阶段的工业制造转型。根据聚变行业协会2025年供应链报告,私营聚变公司2024年的支出在2023年的约2.5亿美元基础上增长了73%左右,达到4.34亿美元。随着更多试点规模项目进入建造阶段,预期支出增长将会持续,2025年的预计支出增幅为25%。
中国新开办了多家工业企业,对其公共研发计划构成补充,目标是建立聚变燃料和关键部件的国内供应链。一个例子就是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由二十余家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中国还在扩建其聚变研究基础设施。近期亮相的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将为聚变材料试验提供支持,对正在进行的聚变实验构成补充。
报告还提出,高温超导磁体已成为下一代磁约束聚变装置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变革性技术。通过在更紧凑的几何形状中实现更高的磁场强度,高温超导材料为加速聚变发展和开发经济上有吸引力的最终产品提供了新的途径。
有聚变装置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备受关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对于国内产业链已产生积极影响,相关材料、设备供应企业目前在国际上也具有领先水平。以西部超导为例,该公司的超导线材产品早在2010年就已通过ITER认证并持续为该项目提供超导线材,目前西部超导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正在上市进程中的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也屡被业界专家提及。
报告还介绍了当前国际聚变领域的最新进展。当前,位于法国的ITER项目进入托卡马克组装关键阶段。报告提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已实现离子温度1.2亿℃、电子温度1.6亿℃,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长脉冲运行世界纪录。位于合肥的“夸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进入建造收尾阶段,涵盖超导磁体、氚技术等20个测试平台。
民营聚变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能量奇点“经天磁体”实现21.7特斯拉峰值磁场,打破世界纪录。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首次用氢-硼燃料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
此外,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的聚变能装置近期也在关键参数方面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