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路科技股东士兰微和士兰创投的减持计划正式届满,结果却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如期出手套现,另一方则按兵不动。
根据安路科技2025年11月21日发布的公告,自2025年8月20日至11月19日的减持窗口期内,士兰微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893,824股,占总股本的0.47%,减持价格在28.12元至33.64元之间,合计套现约5781万元。减持完成后,其持股比例由2.54%降至2.07%。而作为一致行动人的士兰创投,则未实施任何减持操作,明确表示是“基于自身原因等因素”决定暂不减持,仍持有安路科技股份9,627,183股,持股比例维持在2.40%不变。两者合计持股比例从减持前的4.94%下降至4.47%。
此次减持计划严格遵循了此前披露的安排,符合《证券法》及交易所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不存在违规行为。公告也强调,公司董事会将持续关注后续股东持股变动情况,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看似寻常的资本动作,背后藏着什么信号?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士兰微选择部分减持,逻辑很清晰——锁定收益、优化资产配置。毕竟这笔投资源自IPO前,持有时间已超三年,当前股价区间相较于早期成本有可观回报。尤其考虑到士兰微自身正处于IGBT、第三代半导体等重资本投入阶段,回笼一部分资金用于主业扩张,是理性且务实的选择。
更让我在意的是士兰创投的“零减持”。如果只是市场行情不好,那士兰微也应该暂缓;但它减了,说明窗口期内具备减持条件。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士兰创投出于战略考量主动选择继续持有。这或许意味着,他们对安路科技中长期的发展前景仍有信心,尤其是在FPGA国产替代、汽车电子和AI边缘计算这些高成长赛道上的布局。
要知道,就在减持期结束的当天,安路科技还在北京举办了技术沙龙,展示了FPGA在机器狗、智能座舱、ADAS等前沿领域的落地成果。这种“一边被股东减持,一边积极推生态”的反差,恰恰反映出资本市场短期变现需求与产业资本长期看好之间的张力。
所以我认为,这次减持不宜简单解读为“不看好”。士兰系整体仍持有4.47%股份,远未退出。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该关注的不是某次减持的数量,而是安路科技能否持续兑现技术实力,把FPGA的“可编程优势”转化为更多客户订单和收入增长。只要基本面在向上走,短期的股权变动,不过是长跑途中的一次换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