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达膜子公司白城市三达水务有限公司部分银行资金被法院划扣——这是最近一条不太起眼但值得警惕的公告。10月16日,该公司工商银行账户内103.35万元资金被强制执行,加上此前已划扣的243万元,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达346.35万元。更关键的是,这笔钱的背后,牵扯出地方政府拖欠超一亿元污水处理费的尴尬现实。
这并不是突发事件。早在9月30日,白城三达的银行账户就已被法院冻结,原因是与吉林省安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进入仲裁执行阶段。10月13日首次划扣243万元后,仅仅三天,又追加划扣超百万元。截至目前,该子公司账户可用余额几乎为负,工商银行账户显示“冻结”状态,实际受限资金高达2846.65万元。而母公司三达膜名下其他募投项目监管账户也受到波及,合计被冻结资金达8707.8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15%。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子公司经营不善。公告明确指出:截至2025年9月30日,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拖欠三达膜污水处理费1.085亿元。正是这笔长期未付的款项,导致白城三达无力履行仲裁裁决,最终引发司法强制执行。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运营方,企业建厂、运维投入巨大,却因回款停滞陷入被动,甚至影响到正常资金运作。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表达我的看法。三达膜本身并非高风险企业。从公开信息看,其主营业务涉及膜技术、环保水务和新材料领域,PVA高阻隔膜等方向还契合当前绿色低碳趋势,具备一定成长潜力。但这次事件暴露的,是环保类PPP或特许经营模式中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政府支付能力与履约意愿的不确定性。
我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企业能承接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本应是政企合作的典范,但现在却因为应收账款问题反噬自身现金流,甚至波及投资者利益。这说明什么?说明再好的商业模式,也扛不住核心客户(地方政府)的信用延迟。尤其在地方财政压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这类拖欠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多数时候没有走到司法执行这一步。
更让我担忧的是市场反应。尽管此次冻结金额占净资产比例不算极高,但若欠款长期无法解决,后续可能引发更多诉讼或执行,形成恶性循环。而二级市场上,三达膜股价近期已出现下跌,最新报收16.24元,跌幅1.58%,成交额虽有4200万左右,但情绪面显然承压。
我认为,投资者现在最该关注的不是那被划走的三百多万,而是那笔超过一个亿的应收账款能否落地。只要这笔钱没到账,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就不会解除,母公司的财务稳健性也会持续被打上问号。企业当然可以“敦促”住建局付款,但这种敦促到底有多大力量?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说到底,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环保基建项目背后的资金困局。我对三达膜的技术和布局并不悲观,但我必须提醒:当企业的命运部分掌握在别人的账期手里时,任何业绩预期都得先打个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