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科技Q3利润大超预期,业绩与业务双线突破
虹软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引发资本市场关注。根据申万宏源发布的研报,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3亿元,同比增长9.39%;归母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51%,扣非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增长44.53%。单看第三季度,营收达2.2亿元,同比增长12.68%,高于此前7%-10%的预期区间;归母净利润为5318万元,同比增长98.21%,远超市场预估的50%-60%增幅。
从业务结构来看,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两大核心板块均保持稳健增长。Q3移动智能终端业务收入达1.7亿元,同比增长12.89%;智能汽车业务收入为4007.3万元,同比增长10.34%。前三季度累计来看,汽车业务收入已达1.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1.43%,显示出明显的加速趋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并非依赖单一因素。费用率全面下降、现金流持续改善、成本控制得力共同推动了利润的高增。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7、3.3、3.1个百分点,而经营性净现金流在Q3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56.39%。与此同时,收入增速持续高于薪酬支出增速,形成“收入-成本剪刀差”,进一步释放利润空间。
四大业务齐头并进,技术落地节奏加快
公司在多个新兴领域的布局也逐步进入收获期。手机影像算法Turbo Fusion正在加速向全机型渗透,视频解决方案持续优化;在AI眼镜领域,已与多家头部厂商签约,并推进算法与专用芯片的底层适配,占据先发优势;智能汽车方面,DMS系统通过欧盟ADDW认证,助力岚图、吉利等品牌海外车型合规量产,Tahoe25H1已在欧洲豪华品牌车型上实现量产交付,舱外泊车一体方案也完成客户POC验证。
此外,AI创新业务进展亮眼:PSAI商拍服务已覆盖数十万中小商家,服务头部服饰品牌超300家;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则与全球知名民用机器人企业建立技术合作,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我怎么看虹软这次的表现?
说实话,看到这份业绩时我有点意外——不是因为增长本身,而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比预想中更强。过去市场对虹软的认知多停留在“手机视觉算法老将”,但如今它在汽车和AI新场景的突破已经不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收入和客户落地。
我认为,当前估值虽对应2025年约90倍PE,看似不低,但考虑到其在智能汽车前装市场的认证壁垒、AI眼镜的生态卡位,以及PSAI这类SaaS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未来的利润释放仍有支撑。尤其是汽车和AI眼镜这两个赛道,一旦放量,边际成本递减效应会非常明显。
从资金面看,主力近期有净流入迹象,虽然短期股价受大盘影响仍在震荡,但基本面与资金动向开始出现背离,这往往是变盘的前兆。只要守住48.58元的关键支撑,中期走势仍值得期待。我维持对虹软科技的积极看法,它正从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逐步蜕变为具备产品化和商业化能力的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