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科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出炉,利润表现远超市场预期,成为近期A股科技板块中一抹亮眼的存在。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3亿元,同比增长9.39%;归母净利润达1.4亿元,同比大增60.51%,其中仅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就达到5318万元,同比增长接近翻倍,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50%-60%区间。这一数据背后,是其智能手机、智能汽车、AI眼镜及AI创新业务四大板块的协同推进与结构性优化。
从细分业务来看,移动智能终端仍是基本盘,Q3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12.89%;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汽车业务,Q3贡献收入4007.3万元,同比增长10.34%,前三季度累计已达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1.43%。这说明公司在车载视觉算法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兑现。此外,DMS(驾驶员监控系统)通过欧盟ADDW认证,已助力岚图、吉利等品牌在海外车型上实现合规量产,Tahoe25H1也在欧洲豪华品牌车型中落地交互功能,显示出技术出海的能力。
与此同时,AI眼镜和AI创新业务也逐步打开局面。公司正推动算法与专用芯片的底层适配,并已与多家头部厂商签约,在市占率上占据先机。PSAI商拍服务已覆盖数十万中小商家,服务头部服饰品牌超300家;具身智能机器人方面,则与全球知名民用机器人企业建立技术合作,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场景。
成长背后的逻辑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并不感到意外。在我看来,虹软此次利润高增并非偶然,而是“收入增长+成本控制+现金流改善”三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销售和管理费用也同步优化,但收入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效应。更重要的是,Q3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亿元,同比增长56.39%,反映出盈利质量扎实。
我认为,市场目前给予其2025年90倍PE的估值虽不低,但需结合其技术延展性来看待。虹软本质上是一家以视觉算法为根基的平台型AI公司,从手机走向汽车、AR/VR、机器人,路径清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行动被高层明确推动的背景下,这类具备底层算法能力且已有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策与产业双重红利。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技术路线变迁、客户导入周期拉长、以及国际法规环境变化都可能带来波动。但从当前进展看,虹软在多个高潜力赛道均已卡位,未来随着AI硬件放量,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短期看业绩兑现,长期看生态延展,这家公司值得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