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拓荆科技最近宣布了一项重要计划,准备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筹集不超过46亿元资金。这笔钱主要会用在三个地方:建设高端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基地、打造前沿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日常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简单来说,这家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的龙头企业,正在加码自己的核心业务,目标很明确——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次募资显然是件好事。一方面,它得到了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支持,说明方向符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募资规模不小,占到公司当前市值的15%左右。按照计划,设备产业化基地大概需要两年时间建成,而技术研发成果的验证周期也在一年以上,所以整体影响会在未来1-3年内逐步显现。
说到产业链影响,首先受益的肯定是上游供应商。拓荆科技生产的PECVD和ALD设备,需要用到高纯度硅片、光刻胶和特种气体等材料,这意味着像沪硅产业、晶瑞电材、华特气体这些材料供应商会直接受益。另外,设备里的一些精密零部件,比如射频电源和真空泵,也会带动英杰电气、汉钟精机等相关企业的业务。
下游方面,主要利好的是一些晶圆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些正在扩产的公司,对国产设备的需求很大,而拓荆的产品正好能覆盖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匹配度很高。在先进封装领域,拓荆的三维集成键合设备布局也符合当前HBM封装的发展趋势,这对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来说是个好消息。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下游晶圆厂的扩产进度不如预期,比如中芯国际推迟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扩产计划,可能会影响设备的交付进度。
目前市场上进口设备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像应用材料和泛林这样的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优势明显。但随着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产替代的优先级正在提升。国内虽然也有北方华创等竞争对手,但它们的CVD设备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短期内对拓荆形成的竞争压力有限。
除了直接相关的企业,还有一些互补领域也会受益。比如薄膜沉积完成后需要检测环节,这就涉及到中科飞测、精测电子等检测设备供应商。拓荆新建的研发中心可能会推动工艺创新,进而带动这些配套企业的发展。另外,像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也能和拓荆的产品形成很好的互补,共同服务于芯片制造的不同环节。
综合来看,这次募资最直接的受益者包括上游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精密零部件制造商,以及下游的晶圆厂和封装企业。而像中科飞测这样的检测设备商也会间接受益。相比之下,那些进口薄膜沉积设备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被压缩。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拓荆目前PECVD设备的良率在90%左右,与国际领先水平的95%相比还有差距,能否持续提升很关键。另外,全球半导体周期如果下行,晶圆厂的扩产节奏可能会放缓,这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需求。
后续有几个指标值得关注:一是拓荆科技2025年第四季度的设备订单环比增长情况;二是中芯国际在28纳米及以上产线的资本开支计划;三是半导体材料ETF的资金流向变化。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这次募资的实际影响。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