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回望这五年,科创板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到“硬科技”企业聚集地,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了一次关键蜕变。
近日,上交所发布“十四五”改革发展情况回顾,一组数据清晰勾勒出科创板的五年蜕变: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升至32%,新上市公司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
“十四五”时期,监管层全力推进“科创板八条”“科创成长层1+6”等改革政策落实落地。
从集成电路到生物医药,从高端装备到人工智能,科创板重点产业链已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土壤。
含“科”量不断提升
今年11月5日,科创板将迎来宣布设立七周年。
作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五年来,一批技术领军企业在科创板汇聚成势。
截至2025年10月2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合计达到589家,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科创板重点服务的性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约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我们一直在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深耕发展,在2022年上市时,公司业务初具规模,尚处于未盈利状态。上市后,借助科创板平台与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公司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拓荆科技(688072.SH)董事长吕光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科创板的强力支撑下,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
五年来,沪市公司研发投入从0.64万亿元升至1.07万亿元,增幅66%,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近4成。其中,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专利12万项,研发强度中位数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以2024年为例,科创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超3倍。
据统计,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国前五。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
配套制度引“活水”
“十四五”时期,科创板制度创新层出不穷,包容性显著增强。
近年来,“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以及“1+6”改革配套制度持续“引活水”,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公司提供精准滴灌。
“十四五”期间(截至10月26日),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
已有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4成。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19家第五套公司自研的45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其余1家公司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
此外,科创板精简优化再融资发行条件,缩短审核及注册时限,建立小额快速融资制度,大大提高了公司融资的便利性,同时还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
例如,迪哲医药在推动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获批基础上,适用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募得18.48亿元,其中10.4亿元投入研发,将为前述新药全球临床提供资金,为相关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蓄力。
并购重组方面,科创板完善重组认定标准,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机制,作出更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涌现出不少收购优质未盈利企业、跨境并购等创新型案例。
较典型如芯联集成通过“股份+现金”方式收购未盈利标的芯联越州72.33%股权的交易,是“科八条”发布后率先落地的新披露并购重组项目,交易后,芯联集成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规模量产的8英寸SiC MOSFET企业。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新“国九条”“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密集释放积极信号,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等的支持。随着制度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政策导向的持续强化,并购重组等政策将在推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头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十四五”期间,科创板对于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吸引人才方面,科创板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超6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3成公司实际控制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3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位,近4成科创板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在引导资金方面,科创板带动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约9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
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科创板已形成了由宽基、主题、策略等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截至7月22日,指数数量已达到29条,境内外跟踪科创板指数的产品达到161只,合计规模近2600亿元。
在增强投资者回报方面,科创板公司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多种方式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科创板2024年1月率先提出“提质增效重回报”倡议,有509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9成。超6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新征程的号角即将吹响。资本市场将继续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塑造一个活力奔涌、韧性更强的健康生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章俊分析,展望“十五五”,一级市场方面,有关部门将通过完善长期资本制度安排,引导市场化投资机构提升投资耐心,共同破解科技创新企业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方面的结构性融资难题。二级市场方面,将完善“长钱长投”制度体系,着力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和卡点。同时,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形成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