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落下帷幕,科创板聚焦科技创新前沿,服务未盈利科创企业发展的成果得以全面展现。《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科创板持续助力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且科创属性突出的未盈利企业成长,在长期精心培育与有力赋能下,成效显著。2024年,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以下简称“未盈利企业”)合计大幅减亏36%,且累计已有22家企业成功摘除特别标识“U”,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效能凸显,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总体营收再创新高展现强劲创新动能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自设立之初便凭借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科创领域尚未盈利的企业搭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
2024年,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交出一份亮眼答卷。54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超越板块整体水平,归母净亏损合计136.41亿元,同比大幅减亏36%。天岳先进、拓荆科技等企业成功实现从上市前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的转变。以2019年为起始点,这些企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26%,彰显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潜力。
从细分领域来看,各领域亮点纷呈。在生物医药领域,20家以第五套未盈利标准上市的企业成绩卓著,多数自研产品已成功上市或上市申请获受理,多家企业营收表现出色。像艾力斯、神州细胞分别推出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伏美替尼、安佳因,实现上市前零收入到2024年度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的飞跃,且两款核心产品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减轻特定患者用药负担。
在集成电路领域,科创板未盈利企业助力构建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生态,国产供应能力日益增强,带动市场份额加速提升。制造端,中芯国际2024年度营业收入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站稳纯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地位;设备端,拓荆科技上市后PECVD、ALD、超高深宽比沟槽填充CVD、混合键合等产品陆续通过客户验证,并不断扩大量产规模,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设计端,芯原股份的IP授权业务市场占有率高,集成了公司神经网络处理器(NPU)IP的人工智能类芯片已在全球范围内出货超过1亿颗。
生动个案树立标杆开辟创新发展路径
在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群体中,部分行业代表性企业以“硬科技+商业化突围”策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创新发展标杆。
百利天恒便是典型例子,今年成功摘“U”,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激增936%,上市后首年即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达37亿元。亮眼的业绩增长得益于其核心产品BL-B01D1与跨国药企巨头百时美施贵宝达成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交易总额84亿美元的全球战略合作交易,该产品进入Ⅲ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展现出突破性创新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
另一家本年度摘“U”公司微电生理的成长故事也充分彰显了创新赋能的强大力量。微电生理是国内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于2022年成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医疗器械企业,并于今年成功摘“U”。上市不到三年,公司已围绕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形成30余款取得注册证的产品,完成了“冰、火、电、磁”四大技术路径的完整产品布局,三维电生理手术量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达1.12亿元,同比增长62.9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7.59%,其全球化发展战略已见成效。
高研发投入筑壁垒孕育科创丰硕成果
近年来,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积极担当科技创新主力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4年,54家未盈利企业合计研发投入459.44亿元,同比增长5.86%,再创新高;总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6%,高于板块整体水平。其中百济神州、中芯国际研发投入分别达141亿元、54亿元,在科创板名列前茅。人才集聚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研发人员合计3.2万人,8家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超千人,呈现鲜明的研发导向人力资源结构。专利获取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科创板未盈利企业拥有专利1.7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约0.8万项,技术护城河不断加固。
高强度研发投入为未盈利企业积累竞争优势,催生出众多具有行业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天岳先进于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标志我国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引领”;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成为获批治疗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中科飞测的明暗场缺陷检测设备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持续供货行业头部客户。
市场人士表示,科创板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提供关键资本支撑,显著缩短其成长周期。未来,随着更多未盈利企业步入“研发突破—产品放量—盈利兑现”的良性循环,科创板摘“U”阵营有望进一步壮大,持续激发硬科技投资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