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7 22:08:00 股吧网页版
中国品牌不惧“旺季不旺” 中国汽车还能“带货”芯片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缪琦

  面对欧美市场四季度“旺季不旺”的威胁,中国品牌韧性凸显。

  根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最新外贸数据,今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出口增长6.9%,8月份的出口增速也达到了4.8%。在这背后,是非美出口和民企出口数据的持续增长。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詹宇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贸易战带来的更大影响并非直接的冲击,而是“抢出口”效应的传导,“今年上半年净出口的增长是很快的,后续抢出口效应如果减弱,就容易出现旺季不旺的情况”。

  不过,全球广告科技公司The Trade Desk(下称“TTD”)中国区资深业务拓展总监吴昱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需求收缩的当下,中国出海企业对于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的投入只增不减,与此同时,无论是AI技术的融入,还是在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中国品牌都展现出了突出的工艺与科技创新力。

  中国汽车“带货”中国芯片

  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由于全球经济持续承压,2025年美国假日零售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1.2%,虽仍保持正增长,但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和去年的增速相比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经过各类“抢出口”“转出口”之后,四季度出口下行压力会逐步显现,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外需下滑对生产端的后续影响。

  从消费端而言,TTD近期发布的调研显示,2025年的海外购物季呈现出筹备时间明显提前、理性消费意识增强、购物决策更加复杂、行为路径跨平台且多触点等特征。以美国为例,有一半的消费者计划在黑色星期五之前完成大部分采购。这种前置行为的背后,是更为理性的消费心态在全球的普遍显现。

  面对“旺季不旺”的威胁,中国的电子消费品依然具备较强竞争力。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上,约764家中国企业参展,占比近四成。除了海尔、美的、TCL、海信这些老品牌,追觅、石头科技、大疆与影石等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吴昱霖表示,无论是AI技术的融入,还是在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此次中国品牌都展现出突出的工艺与科技创新力。而中国电子消费品出海的竞争力,不仅仅依托制造与物流的基础优势,更逐渐在高端市场具备了溢价能力,成为全球消费者在四季度购物季的重要选择。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新增长点,更多中企凭借长期积累的自主研发、产业集群等优势,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资金和技术“出海”,以布局全球市场。

  国产汽车模拟芯片领域企业纳芯微的创始人、CEO王升杨告诉第一财经,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成长,中国芯片在全球的品牌认知度也在提高,“很多国际客户会关注中国汽车的动向,也就会关注到他们所使用的中国芯片。中国车可以造的那么好,中国芯片也不会差”。

  2024年,纳芯微的海外营收占比超过10%,而以国内市场为最重要的基本盘和“试练场”,在此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移植到海外,成为新的增长点,这是纳芯微今年的重点之一,也是未来的长期计划。

  中国品牌的多元布局策略

  面对美国提升关税的政策,中国品牌早就启动了多元化布局。

  从海关日前发布的数据来看,8月我国对欧盟、日本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0.4%、6.7%,增速较7月分别加快1.2和4.3个百分点。同期对头号出口目的地东盟的出口增速为22.5%,较上月加快5.9个百分点。

  作为世界贸易的风向标,航运巨头马士基在8月的报告中称:“北美进口的萎缩被欧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亚,以及非洲进口的强劲增长大大抵消。”

  对中国企业而言,对美国市场出口的缺口也在对非美出口的持续增长中被补足。王青认为,这意味着在对美出口大幅下滑的同时,贸易转移效应持续强化,显示当前我国贸易多元化正在对外部经贸环境波动形成重要缓冲。

  吴昱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四季度消费季的营销,中国品牌关于欧洲、日韩乃至亚太的咨询明显增多,“大家不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同市场各有特点,而多元布局能让品牌在购物季中运行得更稳健,这成为了当前出海企业重要的策略转变”。

  国际营销科技公司SparkXGlobal首席增长官张星也表示,作为全球化的营销企业,他们目前的客户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不到30%,近年来企业愈加加速布局欧洲核心国家的市场以规避贸易战风险,“今年整体的预算都在往欧洲和日韩等市场转”,这个趋势还将增强。

  在吴昱霖看来,过去中国品牌通常会专注于单一市场,比如先进入北美或欧洲,深耕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拓展。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的稳定,开始评估更多市场的潜力。“事实证明,很多企业确实能够在多个市场上同步展开”。因此,近年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出海企业在市场拓展上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不再担心“所有的生意都押在一个市场”,而是凭借在某一市场验证过的成功经验,更加积极地把握其他地区的机会。

  不过,面对不同的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品牌的策略也不免存在差异。吴昱霖提出,在一个成熟市场,企业通常已经清楚目标消费者是谁,他们认同什么理念、偏好什么产品,打法较明确。但进入新市场时则需要重新理解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以季节性产品为例,美国的割草机主要在夏季销售;而当美国进入冬季时,企业会把销售重点转向澳大利亚,因为那里的季节正好相反。这意味着,同一类产品在不同市场需要匹配完全不同的营销节奏,工具和数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用品牌价值建立用户黏性

  中国品牌正逐步赢得海外消费的信任和价值认同。

  张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最初阶段主要依靠供应链优势出口商品,到第二阶段凭借产品设计能力,定制产品并理性选择市场,当前中国品牌的出海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不光卖产品,逐渐有了品牌的溢价”,同时竞争的对手变成了海外市场本土的品牌,并开始主动传递产品背后的品牌力。下一步,中国品牌不再是“出海”的概念,而是本身就成了海外市场本地化的国际品牌。

  “很多海外消费者非常在意品牌背后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他们会因为认同理念而喜欢一个品牌。这与国内较为务实的消费心态存在差异。”吴昱霖说,中国消费者可能更强调“物有所值”,比如一台20美元的咖啡机已经足够划算,但在海外市场,如果无法同时传递出品牌的价值与理念,就会产生一个“认知差距”。这也是中国品牌出海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持“物有所值”的同时,赢得海外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同。

  詹宇波也提出,制造业的全球化是一个相对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中国制造从低端开始,通过产品质量和技术的不断迭代走向高端化,进而带动制造品牌的国际化升级。但是,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国快消品的品牌,以及影视、游戏等文娱类品牌的认知仍然与国际品牌存在较大差距,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对中国文化和品牌的认知限制。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和主流生活方式还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更大影响,虽然近年来黑悟空、Labubu等中国IP在全球产生了一些现象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及服务品牌的出海还需要主动地做更多努力。”詹宇波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