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中科首款GPGPU芯片9A1000在9月底正式交付流片——这不仅是公司技术路线的一次关键落地,更是国产通用图形处理器领域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作为龙芯第一款融合图形与AI算力的GPGPU芯片,9A1000被明确用于AI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场景,标志着龙芯从CPU单点突破向“CPU+GPU”协同计算体系的全面拓展。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9A1000已在9月底完成流片,目前仍处于后续测试和验证阶段。这款芯片的性能目标设定为32–40TOPS,图形能力对标AMD RX550水平,虽未达到当前高端GPU的标准,但其定位清晰:服务于端侧AI推理、轻量级图形处理及国产办公终端智能化升级。与此同时,龙芯还规划了9A2000、9A3000等后续型号,显示出在GPGPU赛道上持续迭代的决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动作背后是龙芯全栈自研战略的深化。不同于海光依赖X86授权、鲲鹏基于ARM架构,龙芯坚持走自主指令系统“龙架构”(LoongArch)之路,并已实现CPU、GPU、高速接口等核心IP全部自研。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生态建设难,却避免了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半导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自主可控的价值愈发凸显。
我看龙芯:不是追赶者,而是另辟赛道的长期主义者
说实话,看到9A1000流片的消息,我并不意外。过去几年,龙芯一直在默默打基础——从3A6000桌面芯片性能对标第11代酷睿,到3C6000服务器芯片接近第三代至强水平,再到“龙链”互联技术实现低延迟多芯片协同,每一步都踩在关键技术节点上。而今推出GPGPU,其实是水到渠成的技术延伸。
但我更欣赏的是它的战略定力。当很多厂商选择“借船出海”,通过授权快速商业化时,龙芯偏偏选了最难走的路:自己造船。董事长胡伟武提出的“2035年三足鼎立”目标看似宏大,但从其研发投入、人才扩张(员工近1000人)、生态布局来看,并非空谈。哪怕当前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9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我也认为这是阶段性投入的必然代价。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龙芯没有闭门造车。它用二进制翻译兼容X86应用,外设适配率超99%,同时积极接入开源鸿蒙生态,在新兴系统中与国际巨头同一起跑线。这种“既坚持自主,又务实开放”的姿态,才是打破生态壁垒的现实路径。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GPGPU市场强者林立,英伟达占据绝对主导,就连国内沐曦、壁仞也在发力。龙芯要做的不是正面硬刚,而是依托自身CPU-GPU协同优势,在信创、工控、边缘计算等细分领域建立闭环。只要把性价比和自主性发挥到极致,就有机会走出一条类似国产新能源车的“反超”之路。
说到底,龙芯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家企业的范畴。它承载的是中国构建独立信息技术体系的希望。9A1000的流片,或许只是漫长征途中的一个注脚,但它确确实实,让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