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刚刚干了件大事——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正式落地。11月21日,公司召开董事会,宣布以90.25元/股的价格,向878名核心员工授予1,653.54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当前总股本的0.71%。这个动作看似常规,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远比表面数字更值得琢磨。
整个流程走得非常清晰:9月初董事会审议通过草案,随后对拟激励对象进行公示,9月25日经股东大会批准,到11月21日完成名单调整并正式授予。过程中唯一的变化是,原定879人中有一人因离职被剔除,因此人数和股份数量做了微调,其余完全按计划执行。这说明公司在推进股权激励时既严格合规,又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律师事务所也出具意见,确认此次调整与授予均符合相关法规,程序合法有效。
从名单结构看,这次激励几乎覆盖了除董监高、大股东及外籍人员外的所有关键岗位。其中,仅有一位核心技术人员“陆毅”单独列出,获授5万股;其余877人统称为“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合计获得1,648.54万股。这种安排很典型——不突出个人,强调团队激励,避免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在人才管理上的集体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激励采用的是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也就是常见的“归属制”:分三年四成、三成、三成逐步解锁。这意味着员工必须长期留在公司,并达成相应考核目标才能真正拿到收益。这对稳定核心团队、绑定长期利益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我作为一个关注半导体赛道的观察者,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海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目前公司市值接近4800亿元,主营业务几乎全部来自集成电路产品,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如此大规模的股权激励,不是为了“发福利”,而是要凝聚战斗力,应对未来几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
而且,90.25元的授予价虽低于当前206元的市价,但也并不算低,说明公司对自身价值有底气。更重要的是,所有激励股票都来源于定向发行或二级市场回购,意味着新增股份或将影响摊薄,管理层显然愿意为此付出成本。
说到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内部激励,而是一次战略信号的释放:海光正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我们相信未来的增长,也愿意让核心人才共享这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