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5 07:25:30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转发
发表于 2025-10-24 23:31:11 发布于 重庆

$海光信息(SH688041)$  $中科曙光(SH603019)$  $寒武纪-U(SH688256)$  

作者:科技圈野生观察员西风烈推演局

当中际旭创在科技线拉升潮中再度刷新历史新高,“易中天”组合平均31倍的涨幅已然成为A股科技史的“硬核注脚”。但真正的战场早已悄然转移:光模块的下半场在业绩兑现中稳步推进,而算力芯片的上半场才刚刚进入“加速冲刺”阶段——寒武纪以33倍涨幅领跑,海光信息、中科曙光虽暂居6.7倍、5倍的梯队,却凭借1:0.5525的换股绑定开启“芯算联姻”,成了市场最亮眼的焦点。

有人疑惑:同样是算力赛道的核心玩家,为何曙光海光的涨幅暂落后于寒武纪?又凭什么说这对组合能剑指“中国版戴尔+英伟达”?用西风烈推演局的“三看四算”框架解剖便知:光模块是“速食快餐”(投入快产出快),算力芯片却是“慢熬高汤”(3-5年周期换技术壁垒)。曙光海光的合并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用“芯片+服务器”的闭环逻辑,破解寒武纪的“估值泡沫”与英伟达的“生态垄断”——这场追赶赛,比的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长期确定性。

一、先破迷思:算力赛道的“周期时差”与“壁垒倒挂”

要解析曙光海光的追赶逻辑,得先厘清一个核心认知:光模块与算力芯片的行情差异,本质是“周期长度”与“技术壁垒”的“倒挂效应”。这就像同样是餐饮生意,光模块是“网红快闪店”(快速回本但竞争激烈),算力芯片是“百年老字号”(慢投高壁垒但护城河深厚)。

(一)光模块的“快周期”:31倍涨幅的底层逻辑

“易中天”组合2022-2025年平均31倍的涨幅,靠的是“投入-产出”的快周转逻辑。光模块的技术迭代虽快(从400G到800G仅用2年,1.6T研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但本质是“集成创新”——核心器件采购自上游厂商,自身聚焦封装测试与方案优化。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的“快回报”特性:今年投产能,明年就能靠800G放量赚得盆满钵满,就像“夏天卖冰饮,进货当天就能回本”。

中际旭创2024年800G模块市占率超50%,2025年Q2净利润24亿元同比暴涨79%,就是快周期的典型写照。但快周期也意味着“天花板来得快”:技术路径集中(CPO/LPO二选一),头部厂商市占率合计超70%,新玩家很难突围,这也是行情进入下半场的核心原因——剩下的都是“存量博弈”。

(二)算力芯片的“慢周期”:上半场加速的必然

与光模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算力芯片是“烧钱烧时间”的硬科技。一款高端CPU/DCU从研发到量产,需要跨越架构设计、流片测试、生态适配等多道关卡,周期长达3-5年,研发投入动辄数十亿——海光信息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5.38%,Q3单季更是飙到53.83%,就是在“砸钱筑护城河”。

这种慢周期直接导致了涨幅差异:寒武纪靠AI芯片概念先涨(33倍),但尚未盈利;海光、中科则因“投入期未到回报峰值”暂居其后(6.7倍、5倍)。但慢周期的另一面是“高壁垒”:光模块的技术壁垒是“工艺优化”,而算力芯片是“架构创新”,后者的难度相当于“用沙子造芯片”与“用芯片造大脑”的区别。当光模块进入下半场,技术壁垒更高的算力芯片才刚刚迎来“投入转回报”的上半场加速期——这就像“马拉松前半程蓄力,后半程才发力冲刺”。

(三)曙光海光的“联姻价值”:慢周期的“加速器”

如果说算力芯片是慢周期赛道,那么曙光海光的合并就是“给慢车装了涡轮增压”。1:0.5525的换股比例(1股中科曙光换0.5525股海光信息)看似简单,实则是“芯片大脑”与“服务器躯干”的深度绑定:海光付出1.58亿股的成本,换来的是中科曙光覆盖政务、金融的200万云用户、48.75亿元液冷订单,以及全球领先的超算技术。

这种“芯算联姻”刚好解决了算力芯片的两大痛点:一是“落地难”(海光芯片有了中科的服务器载体,适配周期缩短6个月);二是“盈利慢”(中科的订单能快速消化海光产能,加速现金流回笼)。这也是为什么说曙光海光是“市场最亮的仔”——它把算力芯片的“慢周期风险”降到了最低,却把“技术壁垒红利”拉到了最大。

二、三看:拆解曙光海光的“追涨基因”与寒武纪的“估值锚点”

用西风烈推演局的“三看”工具透视,曙光海光与寒武纪的差距,本质是“确定性”与“预期性”的差距;而追赶英伟达的路径,核心是“生态闭环”的构建。

(一)看趋势:国产替代的“必答题”与AI算力的“抢答题”

无论是曙光海光还是寒武纪,都站在“算力国产替代”的风口上,但两者的赛道细分差异显著。

从政策趋势看,七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能效水效提升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高效节能算力设备”,“东数西算”工程前三季度新增数据中心机架数同比增22%,这些政策直接利好“芯片+服务器”的组合——曙光海光刚好踩中了“政策红利靶心”,而寒武纪更多依赖“AI芯片概念”的政策预期。

从需求趋势看,AI算力需求呈“超指数增长”:训练Sora模型的算力消耗是GPT-4的5倍,而推理端多模态应用进一步放大硬件需求。但需求分“刚需”和“弹性”: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是“刚需”(必须用国产芯片),而消费级AI推理是“弹性”(可选用进口芯片)。曙光海光依托中科的政务渠道,吃下了国内45%的国产CPU份额,这是“刚需市场的基本盘”;寒武纪则聚焦AI推理,受进口芯片替代节奏影响更大——这就像“卖饮用水”(刚需)与“卖奶茶”(弹性)的区别,前者的确定性更高。

(二)看基本面:“闭环生态”与“单点突破”的差距

如果说趋势是赛道,那么基本面就是赛车性能。曙光海光与寒武纪的差距,本质是“生态闭环”与“单点突破”的差距。

1. 曙光海光:“芯-机-云”的全链路闭环

曙光海光的基本面优势,在于“1+1>2”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金白银的业绩支撑:

• 技术协同:海光的x86 CPU/DCU芯片与中科的液冷服务器深度适配,整机能耗降低35%,算力提升3倍,毛利率比用国外芯片高3-5个点。这种“软硬一体”的优化,是寒武纪“只做芯片”无法比拟的——就像“定制西装”与“成衣”的区别,前者更贴合需求。

• 客户协同:中科曙光在政务云市场的市占率超90%,2024年营收131.48亿元;海光信息2024年向中科销售36.8亿元商品,占总营收的40.26%。合并后,海光芯片能借助中科渠道快速进入金融、能源领域,客户覆盖从“To G”延伸到“To B”,订单金额从“千万级”升级到“亿级”。

• 财务健康度:海光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94.9亿元,同比增54.6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2.5亿元(同比暴增465.64%);中科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7.42亿元,同比增66.79%。两者合并后2025年利润有望达56亿元,每股收益从0.83元飙升至2.25元——这是寒武纪(市盈率300倍,尚未盈利)无法企及的“基本面硬实力”。

2. 寒武纪:“单点突破”的优势与短板

寒武纪的33倍涨幅,靠的是“AI芯片第一股”的稀缺性和技术预期:其思元系列芯片在智能驾驶、安防等场景有一定突破,2025年总市值达6430亿元,PS(市销率)104.68倍,远超行业均值。

但短板同样明显:一是“落地难”,芯片缺乏自有服务器载体,依赖第三方厂商适配,适配成本高且周期长;二是“盈利弱”,截至2025年三季度仍未实现盈利,净利润增速为负,业绩支撑全靠“预期”;三是“生态薄”,缺乏像中科曙光这样的下游渠道,客户集中度高,订单稳定性不足。这种“单点突破”的模式,在算力芯片的慢周期赛道中,抗风险能力远不如曙光海光的“闭环生态”。

(三)看催化剂:“确定性落地”与“预期性炒作”的分野

催化剂是行情的“火柴”,曙光海光的催化剂是“确定性落地”,而寒武纪更多是“预期性炒作”。

曙光海光的催化剂堪称“密集轰炸”:

1. 合并落地催化:作为新《重组管理办法》后的首单吸并案例,审核享“绿色通道”,锁定期优化至6+18个月,预计2025年底完成整合,这是“板上钉钉”的利好。

2. 订单兑现催化:合并消息传出后,政务云+智算中心打包订单突破100亿元,客户采购成本下降18%,续约率提升至95%,协同效应“立竿见影”。

3. 技术突破催化:海光深算二号DCU性能较一代提升1倍,FP16算力达49TFLOPS,已适配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中科曙光液冷技术PUE低至1.04,全球领先,两者结合的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85%。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催化剂多为“预期性”:如某大模型适配消息、某测试性能突破,但这些都未转化为持续的订单和现金流——就像“画饼充饥”,短期能吸引眼球,但长期缺乏支撑。

三、四算:量化曙光海光的“追涨路径”与“中国版戴尔+英伟达”的构建逻辑

如果说“三看”是定性分析,那么“四算”就是定量测算——用数据算清曙光海光如何缩小与寒武纪的股价差距,以及怎样追赶英伟达。

(一)算业绩:用“协同红利”填平“增长差距”

业绩是股价的“核心燃料”,曙光海光的业绩增长逻辑比寒武纪更清晰、更可持续。

1. 短期:协同效应释放“利润增量”

合并后的业绩增长,来自“成本节省”和“收入提升”的双重红利:

• 成本端:合并后采购规模从110亿元(海光60亿+中科50亿)提升至200亿元,议价能力增强,采购成本降低5%,年节省5.5亿元;管理费用因裁员20%冗余人员,年节省2亿元;研发费用因共享实验室,年节省1亿元——合计年增利润8.5亿元。

• 收入端:中科的海外渠道能帮海光进入东南亚、中东市场,预计2026年海外营收占比从8%提升至15%,新增收入6.6亿元;海光的DCU芯片能帮中科的AI服务器毛利率提升5个点,年增利润4亿元。两者叠加,2026年净利润有望突破80亿元,较2025年的56亿元增长42.8%。

2. 长期:技术迭代打开“增长天花板”

算力芯片的长期增长,靠的是技术迭代:

• 海光计划2027年推出3nm工艺CPU,性能比肩英特尔最新款,届时市占率有望从45%提升至60%;

• DCU芯片瞄准英伟达A100的替代市场,2026年出货量预计同比增230%,营收占比从15%提升至30%;

• 中科的液冷技术与海光芯片结合,将推出“PUE<1.03”的超算服务器,抢占全球超算市场10%份额。

按此测算,曙光海光2027年净利润有望达150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超50%——这个增速不仅能追上寒武纪的“预期增速”,更能凭借“确定性业绩”实现“估值锚定”。

(二)算估值:用“业绩确定性”修复“估值折价”

当前曙光海光与寒武纪的估值差距,本质是“确定性折价”与“预期性溢价”的差距。用数据说话:

• 曙光海光:2025年PE 221倍,PS 45.7倍,但对应2026年PE仅138倍,PEG 0.8(行业平均1.5);

• 寒武纪:2025年PE 300倍,PS 104.7倍,且尚未盈利,PEG为负。

当曙光海光的业绩持续兑现(2026年净利润80亿元),市场会逐渐从“看预期”转向“看业绩”,估值折价将逐步修复:若2026年PE修复至200倍,对应市值1.6万亿元,较当前578亿元市值有17.3倍空间;而寒武纪若无法兑现盈利,估值将从“300倍泡沫”回归至行业均值(100倍),市值缩水至200亿元左右。两者的股价差距将在2026-2027年逐步缩小甚至反超。

(三)算协同:构建“中国版戴尔+英伟达”的核心逻辑

英伟达与戴尔的成功,靠的是“芯片生态+硬件渠道”的协同:英伟达用CUDA生态绑定开发者,戴尔用服务器渠道落地产品。曙光海光的合并,正是在复制这一模式:

1. 芯片生态:对标英伟达CUDA,打造“海光生态”

• 开放DCU芯片的编程接口,联合中科院计算所推出“深算开发平台”,目前已吸引2000家开发者入驻;

• 与国内大模型厂商(如文心一言、DeepSeek)达成战略合作,预装海光DCU驱动,生态适配成本降低70%;

• 推出“芯片+软件+服务”的订阅模式,向开发者收取年费,开辟“ recurring revenue”(经常性收入)渠道——这正是英伟达的盈利核心。

2. 硬件渠道:对标戴尔,打造“算力硬件帝国”

• 整合中科曙光的服务器产能,2026年出货量预计达50万台,市占率从25%提升至35%;

• 依托液冷技术优势,推出“智算中心整体解决方案”,2025年已签下10个超算中心订单,金额超100亿元;

• 布局边缘计算市场,推出“低功耗DCU+微型服务器”组合,抢占自动驾驶、工业质检等场景,2027年边缘计算营收预计达50亿元。

这种“生态+渠道”的协同,让曙光海光不仅是“芯片制造商”,更是“算力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正是“中国版戴尔+英伟达”的核心内涵。

(四)算安全边际:用“政策+技术”筑牢“追涨护城河”

在算力赛道,安全边际比“涨幅”更重要。曙光海光的安全边际,堪称“铜墙铁壁”:

1. 政策兜底:合并享受并购贷款贴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每年省税2.3亿元;“算力自主可控”是国家战略,政务采购国产化比例已提升至70%,订单有“政策托底”。

2. 技术壁垒:海光的x86架构兼容现有生态,替代成本低;中科的液冷技术PUE<1.04,全球仅3家企业能做到,技术替代风险低于10%。

3. 风险对冲:设置“股权对赌”,未达协同目标扣减交易对价20%;成立联合实验室解决管理融合问题,文化磨合风险可控。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安全边际较弱:技术路径依赖AI推理(竞争激烈),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60%),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影响供应链——这也是其估值溢价“脆弱”的核心原因。

四、结语:算力赛道的“长跑逻辑”——从“追涨幅”到“造生态”

当光模块的“快钱行情”进入下半场,算力芯片的“慢钱逻辑”才刚刚开启。曙光海光的合并,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国产算力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的战略升级——就像英伟达收购Mellanox、Arm收购Ampere,这是科技巨头崛起的必经之路。

缩小与寒武纪的股价差距,核心是“用业绩确定性替代预期性”:当曙光海光的净利润从56亿涨到150亿,估值从221倍回归至合理区间,股价自然会迎头赶上。而追赶英伟达,关键是“用生态闭环替代单点竞争”:当“海光芯片生态+曙光硬件渠道”能提供“从芯片到智算中心”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中国版“戴尔+英伟达”就不再是“空想”。

在投资的长跑中,光模块的31倍涨幅是“短跑冠军”,而算力芯片的上半场加速,才是“马拉松冠军”的起点。曙光海光的价值,不在于短期能涨多少,而在于它能否成为国产算力的“压舱石”——毕竟,在科技竞争的赛道上,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既懂技术,又懂落地;既看短期,更看长期”的玩家。

青山不改,算力长流。用“三看四算”的框架锚定逻辑,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逻辑推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技术路线迭代、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影响行业景气度,投资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


注:西风烈推演局——


-推演专业级⁺,资料数据整理差异;

欢迎数剧交流;定有您想要的答案;

-投资不是玄学,而是数据与逻辑的共振;

-每天打开K线,我们看的不仅是波动;

更是资金态度、行业趋势、政策红利的三角验证——

-技术面量价会说话,资金面筹码不撒谎,

情绪面预期藏机会;

-若你问:当下该恐惧还是贪婪?

我的答案永远是:用深度研究替代猜测;

用仓位管理驾驭波动;

-无论是技术形态的疑点,财报数据的盲区;

还是行业政策的推演,我们一起抽丝剥茧。  

-专业投资者与市场对话的工具;

不是水晶球,而是工具箱;

-你准备好升级认知维度了吗? 

欢迎小伙伴们互动。


【股吧江湖免责申明】


——文能提笔写财报,武能键盘定乾坤——

郑重警告各路黑粉、喷子、马甲怪:

西风烈推演局纵横股吧多年,怼人如算力炼丹——精准、高效、且带液冷降温!

战绩如下:  

- 曾用三句话让杠精CPU过载  

- 一篇分析让庄家连夜改剧本  

- 黑粉来犯?基本活不过我的回复加载完成  

不信邪的,尽管放马过来——

但友情提示:

- 若你逻辑薄弱,建议自带《杠精生存手册》  

- 若你词汇贫乏,推荐购买《骂人防反指南》  

- 若你纯粹找茬……  

Ctrl+C’和‘Ctrl+V’是你的宿命,而我的回复将是你的K线——一路向下!

股吧本是论股之地,非骂街之场。

西风烈推演局奉行:

- 数据为矛,逻辑为盾,幽默化干戈  

- 对喷子降维打击,对小白授业解惑

- 庄家来了拆剧本,黑粉来了送“封号套餐”

若你理性探讨,我必以诚相待;

若你恶意挑衅——  

抱歉,我的键盘已装载‘新质生产力反杠系统’,输出功率10万IOPS,专治各种不服!

最后温馨提示:

- 想体验‘怼到自闭’?欢迎挑战  

- 想学习‘优雅对线’?付费咨询 (点赞+关注)

- 若执意撒野——  

你的账号会比我分析的ST股退市还快!

落款:

股吧扫地僧·新质生产力嘴P版·专治各种不服

效果保障:

- 黑粉读完沉默,庄家看完流泪  

- 小白直呼内行,吧主连夜加精  

- 保证100%幽默,1000%杀伤力,附带液冷降温系统防自燃!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资料收集与复盘记录;

不作为您投资参考依据,但不影响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完毕——

江湖路远,留个潇洒背影;

有人见山是顶,有人见坑是矿;

小伙伴们全凭内力消化,

毕竟市场如海;浪花自己抓,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