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云帆
10月19日,上交所发布“十四五”改革发展情况回顾,就服务新质生产力,发挥市场功能见行见效,深化改革,构建投资者保护生态等举措进行了综述。
数据显示,五年来,沪市科技创新公司数量占比从32%升至41%,市值占比从27%升至32%,其间新上市公司近7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沪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产业公司数量较“十三五”同比接近翻番。
其中,140家集成电路企业,形成完整的半导体芯片产业链;224家生物医药企业,科创板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260家高端制造、61家新能源企业,成为引领新兴领域发展的链主和中坚力量。
上交所于“十四五”时期还全力推进“科创板八条”“科创成长层1+6”等改革政策落实落地,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376家,其中37家未盈利企业、6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3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已有2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比例超4成。
天风证券分析师叶慧超表示,科创板是上交所资本制度改革最核心的成果。近年来上交所从上市、融资、交易和监管四个层面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推动了制度变革全方位促进科技发展,助力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
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则表示,“十四五”期间,受益于政策赋能和资本市场协同驱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持续提速。海光信息自登陆科创板以来,借助资本平台加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及生态建设,高端处理器技术护城河持续拓宽,国产化产品解决方案愈见丰富。
注重投融资协调发展是上交所“十四五”工作的另一条鲜明主线。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沪市股票首发融资额较“十三五”增长16%。债券市场发行总规模31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42%,产业债、ABS产品、REITs、科技创新债券、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等产品融资与创新成果斐然。
此外,上交所还积极发挥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沪市披露资产重组996单、重大资产重组114单,同比分别增长20%、138%;科创板2024年以来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数量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推动完成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等案例。同时,通过建设指数—指数化产品—ETF期权等指数化投资生态,积极落实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相关安排,大力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等。
除此之外,上交所还积极推动上市公司主体责任意识明显转变,促进沪市企业加大分红回报力度,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推动跨境资本市场合作等。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指出,上海证券交易所始终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起连接境内外市场的高效桥梁。在互联互通机制深化方面,沪港通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跨境投资的标杆,沪股通标的涵盖股票和ETF,科创板股票纳入标的增强了创新领域的国际吸引力。产品跨境互通持续突破,开辟新兴市场投资中国的便捷渠道。国际投资者服务不断升级,通过在伦敦、东南亚等地举办专题推介会,围绕科创板价值、QFII政策等主题开展深度交流,助力境外投资者深化对中国市场的认知。这些举措推动沪市境外投资者交易占比升至,使上交所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平台,持续传递中国经济韧性与开放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