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财务指标对比
在2025年第三季度,海光信息与寒武纪的核心财务指标呈现以下差异:
- 单季营业收入:海光信息为40.26亿元,寒武纪为17.27亿元;
- 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海光信息达69.60%,寒武纪则高达1332.52%;
- 营业收入环比增幅:海光信息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30.64亿元增长31.38%,寒武纪较2025年第二季度的17.69亿元下降2.38%;
- 单季研发投入金额:海光信息投入12.24亿元,寒武纪投入2.58亿元;
- 合同负债金额(三季度末):海光信息为28.00亿元,寒武纪为7960.55万元;
- 应收账款金额(三季度末):海光信息达43.14亿元,寒武纪为5.67亿元;
- 存货金额(三季度末):海光信息为65.02亿元,寒武纪为37.29亿元;
- 预付款项金额(三季度末):海光信息达26.18亿元,寒武纪为6.90亿元。
二、关键差异与分析
1. 营收规模与增长性:海光稳增,寒武纪爆发式增长后环比微降
- 规模差距:海光信息单季营收规模显著领先,是寒武纪的2.33倍,反映其在CPU与DCU领域的规模化优势更突出,依托与整机厂商的深度合作实现市场版图扩张。
- 增长动能:寒武纪同比增幅超13倍,主要因AI芯片在运营商、金融等行业规模化部署,商业化进入收获期;但环比微降2.38%,或与季度订单交付节奏及部分收入确认延迟相关。海光同比增长69.60%、环比增长31.38%,增速较Q2进一步提升,受益于高附加值DCU产品线放量及国产化替代需求下的客户端导入加速。
2. 研发投入:海光绝对值领先,聚焦全栈技术布局
- 海光研发投入金额达12.24亿元,是寒武纪的4.74倍,前三季度研发总投入25.86亿元,同比增长42.55%,重点投向新一代处理器芯片设计及高性能互联总线协议(HSL)等核心技术,研发费用率27.24%,彰显其构建“算力航母”的技术投入决心。高额研发虽短期侵蚀利润,但为“CPU+DCU”双轮驱动奠定基础。
- 寒武纪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05%,虽绝对值较低,但研发聚焦AI芯片性能迭代,其产品性能已逼近国际竞品,结合14.95%的研发占营收比,体现技术攻坚的专注度。
3. 资产流动性与运营效率:备货策略分化,资金占用压力差异显著
- 预付款项:海光预付款项达26.18亿元,较Q2增加近6亿元,同比增长18.32%,主要用于上游供应链备货,尤其是核心芯片制造环节的提前锁定,彰显对后续需求的乐观预期。寒武纪预付款项6.90亿元,较Q2末的8.3亿元有所下降,规模仅为海光的26.36%,结合其Fabless模式特点,该金额主要对应流片及光罩等核心生产环节支出,反映其产能储备节奏随订单交付动态调整。
- 应收账款:海光应收账款43.14亿元,较去年末的22.75亿元近乎翻倍,占流动资产比例较高,叠加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反映其销售信用政策偏宽松,存在一定回款压力;但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2.55亿元,同比暴增465.64%,显示整体回款能力仍保持健康。寒武纪应收账款5.67亿元,虽同比增长86.18%,但规模远小于海光,资金占用压力相对可控。
- 存货:海光存货65.02亿元,同比增长66.89%、环比增长8.13%,与营收增速匹配,且与预付款项同步增长,属应对需求的合理备货,彰显供应链韧性。寒武纪存货37.29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38.62%,虽同比增幅较高,但公司已足额计提跌价准备,有效规避库存积压与跌价风险,财务处理更趋审慎。
- 合同负债:海光三季度末合同负债28.00亿元,虽环比略降2.91亿元,但仍显示市场需求旺盛、预收款项充足;寒武纪合同负债仅7960.55万元,较Q2末减少约4.6亿元,主要因前期订单集中交付导致款项消化,短期订单储备信号弱于海光。
三、总结
海光信息凭借“CPU+DCU”双轮驱动及X86架构生态优势,营收规模与研发投入稳居前列,通过加大预付款备货强化供应链保障能力,叠加28亿元合同负债形成的订单储备,增长确定性较强;虽应收账款高增带来一定资金占用压力,但健康的现金流可有效缓冲风险。寒武纪受益于AI行业爆发实现业绩逆袭,商业化进展显著,以动态调整的预付款策略平衡产能与成本,且通过审慎的库存减值管理降低运营风险;但合同负债大幅下降、营收环比微降,反映其订单交付节奏存在波动,后续增长需依赖新订单落地。两者分别代表国产通用算力与AI专用算力领域的核心力量,均深度受益于国产化替代浪潮,但其技术路径与运营策略的差异也导致风险点与增长逻辑呈现明显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