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1 10:48:33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四川
中美摊牌,国产替代是硬逻辑
发表于 2025-10-11 09:12:14 发布于 广西

$海光信息(SH688041)$  

 

10月9日上证指数突破3900点,创下十年来的新高,市场情绪一度被推向顶点;但昨天行情突然掉头下跌,叠加美股因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加征关税大幅下挫的外围冲击,"牛市结束"的论调迅速蔓延。站在这一波动节点回望,2024年两次跌破2700点的阴霾尚未完全消散,眼前3900点附近的"高处不胜寒"又接踵而至,两种场景究竟哪一种更让股民恐慌?

 

上证时报对本轮行情的评论或许能提供参照:A股历史上,沪指首次突破4000点仅发生在2007年5月和2015年4月两次。这两次突破后虽有短期抛压,但均未长期停留,不到半年便分别触及6124点和5178点的大顶。从"后视镜"视角看,4000点既可能是行情半山腰,也可能已接近山顶,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当前恐慌的核心。

 

若论恐慌的直观感受,2024年两次跌破2700点的冲击似乎更为强烈。彼时市场受部分金融产品风险出清影响 ,指数持续下探带来的是"账面缩水"的切实痛苦,以及对市场底部何在的集体迷茫——这种恐慌源于"未知的深渊",是对资产持续贬值的无力感。尤其对持仓较重的投资者而言,下跌过程中看不到反弹信号,每一次跌破关键点位都像是对信心的再一次碾压。

 

但从影响的深远性来看,当前3900点附近的"高处不胜寒"更易引发深层恐慌。这种恐慌首先来自"牛市幻象的破灭风险":从2700点到3900点的凌厉反弹让不少人坚信全面牛市已然到来,而突然掉头的行情与外围市场冲击,直接击碎了这种预期。其次是历史经验的警示,2007年和2015年4000点后的急涨急跌仍历历在目,投资者担心重蹈"高位套牢"的覆辙。更关键的是,高位调整中,前期获利盘的集中出逃与新增资金的观望情绪形成共振,放大了市场波动的恐惧效应。

 

然而拨开指数波动的迷雾便会发现,所谓"全面牛市"本就未曾真正到来。2024年的市场早已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银行板块年度涨幅高达37.08%,GPU概念股涨幅超70%,寒武纪等个股全年涨幅近4倍 ;与此同时,医药生物板块跌幅达13.94%,多只ST股跌幅超70% 。这种"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格局,正是板块牛市的典型表现。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纠结于"2700点的恐慌"与"3900点的焦虑"并无实际意义。2024年A股全年成交额达257.33万亿元,创历史纪录,但跑赢上证指数的股票占比仅25.58% ,这一数据早已印证"重个股轻大盘"的重要性。大盘的涨跌更多是情绪与资金的综合反映,而个股的长期价值终究要回归基本面——无论是AI芯片企业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增长预期,还是银行板块的稳健盈利支撑,最终都要通过业绩兑现来验证价值。

 

与其在指数的高低起伏中恐慌,不如聚焦个股的业绩增长逻辑。毕竟,资本市场从来不是"看天吃饭"的赌场,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与明确盈利预期的企业,即便在震荡行情中,也终将穿越市场迷雾,成为投资者资产的坚实锚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