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川智能刚刚开完一场关键的业绩说明会,直接把市场关注点拉满。这家公司不仅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还首次明确回应了其在AI算力中心领域的布局进展——这可不是小动作,而是战略级信号。
根据财务总监王永双披露的数据,瀚川智能今年1-9月实现营业总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19.16%;归母净利润达到4346.4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成功由负转正。这个“扭亏为盈”背后,反映出公司在聚焦电连接智能装备主业上的执行落地能力正在显现。董事长蔡昌蔚也在会上强调,公司坚持聚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以及AI算力中心等高成长赛道,集中资源打造核心产品线,并持续深耕海外市场与大客户战略。
有意思的是,有投资者直接提问:你们到底有没有产品用在AI算力中心?蔡昌蔚没有回避,而是明确回应称,公司基于电连接装备的技术积累,已将业务从车用端延伸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端。虽然具体客户和订单信息尚未公开,但这句话本身就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瀚川智能的技术能力已经开始跨场景渗透,不再局限于传统工业自动化领域。
当然,也有敏感问题被抛出:此前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2.4亿元募集资金,是否已经归还?对此,管理层表示正积极推进,已将其列为当前重点工作,并积极与银行、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沟通,稳妥化解债务压力。这一表态虽未给出明确时间表,但至少传递出公司在应对流动性挑战上的主动姿态。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截至今日收盘,瀚川智能股价报15.37元,跌幅1.66%,成交额超5174万元。尽管短期走势偏弱,但融资余额稳定在1.30亿元水平,且华夏中证机器人ETF等机构仍在增持,说明专业资金对其长期逻辑仍有一定认可。
说实话,我看到这份成绩单的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真的在 quietly executing(默默执行)。它没有频繁炒作概念,也没有大幅扩张多元业务,反而选择收缩战线、聚焦主业。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还能实现盈利反转,实属不易。
更让我看好的一点是,它开始切入AI算力中心这类新兴基础设施领域。要知道,随着全球对高性能计算需求激增,服务器内部高速电连接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而这正是瀚川过去多年打磨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后续能有更多订单落地并公告,那么估值逻辑可能会逐步从“传统制造装备商”向“高端智能制造服务商”切换。
当然,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目前融券余量虽为零,但该指标处于近一年90%分位以上,意味着市场做空意愿相对较高;另外,募集资金的偿还进度也需持续跟踪。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瀚川智能是一只短线爆发型选手,但它可能是那种靠扎实经营一步步走出拐点的“慢牛”潜力股。只要它继续把技术转化成订单,把订单变成利润,时间会站在它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