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间,瀚川智能(688022.SH)发布公告,称已对宁德时代(300750.SZ)及其子公司时代电服、时代骐骥提起总计四项诉讼,并收到法院和仲裁机构的案件受理通知,涉案金额约6088万元。
公告显示,瀚川智能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就换电站先后签署多份合同及订单,公司按约履行了交货、安装调试等义务,宁德时代及子公司将设备投入运营,却未按约定付款,拖延付款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
在上述诉讼中,瀚川智能向时代电服索赔4013万元,金额最高。时代骐骥、宁德时代涉及的诉讼分别与换电站运维、换电站设备采购业务有关。截至公告披露日,本次诉讼案件已立案受理,尚未开庭审理。

图片来源:瀚川智能官网公告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惑:坐拥超3200亿元货币现金,市值高达万亿元的宁德时代,为何会拖欠一家市值仅23亿元的小供应商这笔数额相对不算大的货款呢?是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偏差,还是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纠葛?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宁德时代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余额仍有2085.06亿元。对于其他供应商而言,宁德时代是否也会出现拖欠款项的情况?
瀚川智能“绝境追债”?
宁德时代陷入纠纷
瀚川智能在公告中强调,此次诉讼系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举措,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从其过往财报来看,宁德时代长期作为其核心大客户存在,二者合作可追溯至换电站设备供应等领域。而此次选择对簿公堂,或与瀚川智能自身的经营困局直接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瀚川智能成立于2007年,专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为新能源等行业提供自动化装备及工业软件整体解决方案,2019年登陆科创板,实控人为现年48岁的蔡昌蔚。但自2023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走弱,陷入亏损泥沼。2023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0.93亿元、亏损11.10亿元,2024年瀚川智能营收下降65%,经营现金流已经连续6年为负,且还存在大额贷款逾期。
根据瀚川智能公告,截至2025年4月28日,公司银行债务逾期金额合计为15782.84万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比例为24.25%,占最近一期经审计货币资金的比例为86.68%。而该公司早已在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以及存货跌价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24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总额为75583.34万元。

来源:瀚川智能公告
截至2024年末,瀚川智能对宁德时代的应收账款余额达5925.56万元。这笔应收账款已严重拖累其现金流——2024年瀚川智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89亿元,货币资金余额仅1.8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末降至1.42亿元,短期偿债压力显著,2025年第一季度末瀚川智能的短期借款为5.69亿元,在手资金难以覆盖其短期债务。在此背景下,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成为其缓解资金链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无怪瀚川智能选择和行业巨头“撕破脸”。
事实上,从账面资金来看,宁德时代并不缺钱。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宁德时代的货币资金3213亿元;不过同期,宁德时代的负债总额为531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3282亿元,也并非完全没有资金压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5年第一季度末负债情况(东方财富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诉讼并非孤例。近期宁德时代在国内外市场频繁卷入法律纠纷。2025年初,宁德时代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中创新航,索赔9100万元。涉案专利涉及电池顶盖组件技术,宁德时代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销售相关产品并赔偿损失。中创新航回应称涉诉专利属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在海外市场,宁德时代同样面临法律挑战。2024年,宁德时代向美国俄勒冈州法院申请扣押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的资产,指控其拖欠2022年及2023年电池采购款共计3.1亿元。根据协议,Powin需在2023年10月底前支付逾期货款,但仅支付部分定金,剩余款项未结清,宁德时代已提交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

风光登陆港交所,营收却首降?
5月20日,全球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宁德时代(03750.HK)在香港主板鸣锣上市,首日开盘便展现强劲势头,报306.2港元/股,较上市定价263港元/股高出16.43%,总市值为12951亿港元,在资本市场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港交所IPO由美银证券、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及摩根大通联合保荐,资本运作阵容堪称豪华。据披露,本次发行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307.18亿港元,其中基石投资者认购环节尤为亮眼——多家机构已承诺认购约26.28亿美元(约203.71亿港元)股份,这一规模使其成为2025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今年2月11日,宁德时代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3月25日便收到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从递交申请到正式登陆港交所,宁德时代仅用128天完成这一进程。
宁德时代此番急切赴港融资,背后是海外扩张需求。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全年营业收入为3620.13亿元,相较于上一年度出现了9.7%的下滑,这也是公司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面临营收负增长的局面。分季度数据更为直观,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宁德时代的营收已连续五个季度呈现下滑态势。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暴跌,成为营收缩水的关键因素。在宁德时代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近80%。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传导至中下游,锂电池材料及产品价格也随之下调。年报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平均售价降至0.616元/Wh,较上一年降幅超29%;动力电池系统平均售价约为0.664元/Wh,同比下降25.26%。尽管公司凭借较强议价能力,使得2024年度综合毛利率提升至24.44%,较上一年增加1.5个百分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但价格下滑对营收规模的负面影响仍难以逆转。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4年年度报告
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营收为2530.41亿元,同比下滑11.29%;储能电池业务营收572.90亿元,同比下滑4.36%;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营收287亿元,同比下滑14.59%,三大细分业务全线受挫。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4年年度报告
宁德时代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其营业收入为847.05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797.71亿元,实现了6.18%的同比增长。尽管营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至2023年同期890.38亿元的水平。在净利润方面,宁德时代本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39.6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5.10亿元增长了32.85%。
竞争激烈,如何破局?
近十年全球商业史上,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堪称极具震撼力的篇章。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推动整个产业链呈现“大跃进”式扩张态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动力电池领域“产能快速扩张”现象尤为突出。上游锂矿企业纷纷大规模扩产,中游电池厂商也在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节奏的变化,产能过剩的风险已在悄然积聚。
宁德时代此次港交所上市募资总额约356.57亿港元,扣除费用后净额达353.31亿港元。根据资金规划,90%募集资金将投入匈牙利工厂一、二期建设。该项目规划年产能100GWh,预计2026年投产供货,建成后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二、三线电池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正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
除了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压力,宁德时代在境外市场还面临地缘因素挑战。其与福特合作的美国工厂因环保、地缘政治等因素多次停建。美国对中国动力电池加征关税,进一步对宁德时代造成冲击。
事实上,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叠加美国关税影响,宁德时代2024年海外收入罕见下滑。数据显示,其境外收入从2023年的1309.92亿元降至1103.35亿元,境外收入占比也从32.67%回落至30.48%。尽管海外市场前景广阔,但宁德时代的破局之路显然不会一帆风顺。
当动力电池行业从“增量狂欢”步入“存量厮杀”,这家曾被视为新能源标杆的企业,不仅要应对碳酸锂价格暴跌带来的营收压力,更需在技术迭代与国际博弈中重新找到平衡。曾经的“宁王”能否穿越周期,或许取决于它能否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