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号刚刚拿下青藏铁路无人机反制示范项目,这可不是普通的安防订单——它标志着我国**首次在高原铁路干线构建全距离无人机防护网**,背后是自主可控的AI光电跟踪与多点协同反制技术落地。作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中国通号正在把“低空安全”变成下一个核心增长极。
从信号系统到低空防御:技术能力的延伸
这次中标的无人机智能防护系统,采用中国通号低空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架构,融合了无线电侦测、AI光电跟踪和多点协同反制三大能力,覆盖远、中、近全距离场景。青藏铁路地处高海拔、地形复杂区域,电磁环境特殊,对系统的稳定性与识别精度要求极高。能在这样的关键线路上中标,说明其技术已通过严苛环境验证。
这并非偶然突破。早在2025年11月上旬,中国通号全资子公司就参与成立了通号(广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明确布局“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和“航空运营支持服务”。与此同时,其ID-Space低空空域管控系统已在南京、青岛等十余城市落地,形成从城市到高原铁路的应用拓展路径。
多重信号叠加:国际化+新兴领域双轮驱动
就在本周,中国通号还传出另一重磅消息:ETCS-400T车载产品获得奥地利官方运营许可,这是中国高铁信号系统首次打入欧洲核心市场,意味着技术标准开始被发达国家认可。与此同时,其“铁路列控系统网络安全技术”成为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唯一入选的全球轨交科技成果。
这些进展表明,中国通号不仅在传统轨道控制领域保持领先(覆盖全国65%高铁线路),还在向低空经济、网络安全、海外市场三大新赛道同步发力。特别是在低空经济这一千亿级蓝海市场,已形成“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
资本市场也有所反应。截至11月12日,中国通号融资余额连续多日维持在4.4亿元以上,处于历史80%分位水平,显示投资者对其长期前景仍具信心。尽管股价年度涨幅承压,但在轨交基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类具备技术外溢能力的企业更容易赢得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