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起科技刚刚出手了——2025年10月31日,公司首次实施第二次股份回购,一口气买回70万股,耗资约9653.06万元。这次回购的成交价区间在136.47元/股到147.88元/股之间,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同月刚将回购价格上限从117.8元上调至200元/股。这一动作背后,不只是简单的市值管理,更透露出管理层对公司当前估值的判断。
这已经不是澜起科技今年第一次回购。早在9月,公司就完成了第一次回购计划,累计回购233.9万股,动用资金超2亿元。如今紧接着启动第二次,金额设定在2亿到4亿元之间,且明确用于注销股本,说明公司不仅现金流充裕,而且有意愿通过减少总股本提升股东权益。这种持续性的真金白银投入,在A股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类周期性较强的行业中,显得尤为坚定。
我一直在跟踪澜起科技的基本面变化。从现有信息看,这家公司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与扩张期。虽然近一年利润稳定在每季度10亿元左右,看似增长平稳,但真正值得期待的是它在DDR6内存接口芯片、MRDIMM模组、CXL 2.0、时钟和PCIe Switch等多个新赛道上的布局。尤其是CXL技术,已经在云厂商实现商用,子公司单季收入已破3000万元,未来若按沙利文预测拿下50%-70%市场份额,成长空间巨大。
更让我感到乐观的是估值逻辑的变化。去年市场给澜起科技的合理估值大约是1150亿元,而现在基于新产品线的渗透预期,DCF模型测算已将其目标值上调至1980亿元。这意味着即便股价近期有所回调(最新价136.3元,跌幅-10.33%),其长期回报潜力仍被看好,年化收益有望维持在10%-15%区间。
当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英伟达Rubin架构带来的算力跃迁,正推动整个AI硬件链升级,而内存接口作为数据的关键环节,恰恰是澜起的核心战场。随着DDR6标准逐步落地,以及AI服务器对高带宽内存模组需求上升,公司的技术卡位优势可能会加速兑现为营收增长。
在我看来,这次大手笔回购不仅仅是“维稳股价”的信号,更像是管理层用行动投票:他们相信现在的价格没有反映真实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在行业面临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上,这种资本运作反而凸显了战略定力。
当然,风险也存在。比如新产品放量节奏不及预期,或全球半导体周期再度下行,都可能影响短期表现。但我认为,只要公司在DDR6和CXL这两个方向上持续推进,中期逻辑就不会动摇。
对于投资者而言,澜起科技不是一个短期爆发型选手,而更像是一位稳步前行的技术积累者。它的价值不在今天涨了多少,而在未来五年能不能成为中国高端芯片领域真正的“隐形冠军”。而现在,或许正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