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1 18:10:00 股吧网页版
亏穿底线!容百科技“失血”超2亿,陷入“卖多亏多”恶循环
来源:理财周刊-财事汇

K图 688005_0

  2025年10月17日,容百科技(688005.SH)2025年三季度财报的披露,给本就寒意浓重的锂电行业再添一抹阴霾。

  这份财报犹如一份沉重的“体检报告”:单季营收27.37亿元同比骤降38.29%,归母净利润亏损1.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盈利0.94亿元上演“由盈转亏”的逆转,同比降幅达227.45%。前三季度累计亏损更是扩大至2.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16亿元暴跌274.96%,扣非净利润降幅更甚,达到348.89%。

  作为曾经的三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的业绩崩塌并非偶然。从财务数据的蛛丝马迹中,不仅能窥见一家企业的经营困局,更折射出整个锂电正极行业在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双重压力下的生存阵痛。

  财务数据透视:从盈利支柱到亏损黑洞的蜕变

  财报数据的变化轨迹,清晰勾勒出容百科技盈利能力的快速退潮。若将时间轴拉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已从301.23亿元逐年下滑至150.8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3.53亿元萎缩至2.96亿元,而2025年的业绩则彻底击穿了盈利底线。这种下滑在2025年三季度呈现加速态势,核心财务指标的全面恶化揭示了经营层面的深层病灶。

  盈利能力的崩塌是最直观的警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仅为7.28%,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20.05个百分点;净利率更是跌至-1.94%的负值区间,同比断崖式下降251.02个百分点。

  单季数据更显刺眼,今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仅4.35%,环比下降4.59个百分点,净利率-5.13%的水平较上季度再降4.21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卖出100元产品,就要亏损超过5元。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这样的盈利水平已不足以覆盖固定成本,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成本与费用的反向变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在营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期间费用率逆势攀升至8.93%,同比增长2.22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同比增长7.21%至3.53亿元,财务费用增长7.88%至9551.99万元,而销售费用仅下降9.87%至2684.87万元,费用管控的失衡态势明显。

  财务费用的增长背后,是公司有息负债的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有息负债已达78.92亿元,同比增长12.99%,债务负担的加重成为利润的“隐形杀手”。

  资产运营效率的恶化同样值得警惕。前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2.46%,较上年同期的1.35%减少3.81个百分点,意味着公司运用资本创造收益的能力已陷入负值区间。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存货虽微降4.77%至21.16亿元,但在需求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仍面临显著的跌价风险,而上半年0.5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已印证了这种压力。应收账款从45.81亿元降至30.72亿元,降幅32.94%,看似资金回笼改善,但结合营收下滑幅度来看,更可能是销量萎缩导致的自然下降,而非回款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虽从上年同期的-4.85亿元转为13.71亿元,但这一改善颇具迷惑性。财报显示,现金流的好转主要依赖应收票据贴现管理,公司37.80亿元的应收票据通过贴现提前变现,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却需承担贴现成本,且无法改变经营基本面的颓势,反而埋下了未来现金流萎缩的隐患。

  困局溯源:行业寒冬与战略摇摆的双重绞杀

  容百科技的业绩滑坡,本质上是行业周期与自身战略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行业层面看,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在2025年全面爆发,上半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约50%,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容百科技未能有效抵御行业下行压力,反而因战略布局的摇摆加剧了自身困境。

  市场需求的萎缩是业绩下滑的直接导火索。公司坦言,三季度销量下滑主要受地缘政治冲击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公司长期依赖的动力电池市场增长放缓,而新市场拓展未能及时补位。

  2024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回落,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向上游传导形成需求压制,容百科技作为正极材料龙头首当其冲。尽管公司提及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市场带来的增长机会,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对冲主力市场的需求下滑。

  产能规划的失策进一步放大了经营压力。2025年4月,公司公告调整募投项目,将原计划6万吨的三元前驱体项目缩减至3万吨,理由是“当前市场竞争加剧、供给充足,已建成产能能够满足需求”。

  这一调整背后,是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尴尬现实。产能闲置直接导致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上升,在产品价格下行的背景下,形成“量价齐跌+成本高企”的致命组合,这也是三季度亏损环比扩大155%的核心原因之一。

  战略多元化的“双刃剑”效应同样凸显。为摆脱对三元材料的依赖,公司近年加大了磷酸铁锂、钠电、锰铁锂、固态电解质等新技术的投入,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3%至3.27亿元,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64%。但新技术的产业化周期远超预期,尚未形成盈利贡献,反而成为短期利润的“吞噬器”。

  以磷酸铁锂为例,公司自2025年7月才以全新技术路径切入该领域,虽瞄准高端储能场景,但在磷酸铁锂市场已高度集中的格局下,突围难度极大。这种“旧业务承压、新业务待哺”的局面,使公司陷入战略转型的阵痛期。

  管理层面的成本控制不力加剧了困境。在营收同比下降20.64%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反而同比增长7.21%,显示出公司运营效率的低下。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正转负,反映出管理层资产配置能力的不足,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未能及时收缩非核心业务、优化资产结构,导致资源错配与效率浪费。

  战略突围:海外扩张与技术押注的风险博弈

  面对经营困局,容百科技将突围希望寄托于海外扩张与技术创新两大战略。但在行业寒冬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这些战略举措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

  海外产能布局被公司视为应对国内竞争与政策变化的核心抓手。目前,韩国忠州基地已建成6万吨/年三元正极产能和6000吨/年前驱体产能,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波兰2.5万吨/年三元正极产能建设正在推进,主要装备已抵达现场,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重点生产高镍和中镍产品,同时计划建设欧洲首条磷酸铁锂产线。公司强调,在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发布出口管制政策后,海外产能的稀缺性进一步提升,主力产品国内外销售均不受影响。

  然而,海外扩张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锂电产业链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更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波兰基地投产后能否顺利切入欧洲本土市场仍存变数。其次是运营管理风险,海外基地面临文化融合、人才短缺、供应链协同等多重挑战,韩国基地的产能爬坡进度是否符合预期,将直接影响海外战略的成败。最后是投资回报风险,海外建厂成本显著高于国内,在行业盈利水平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新产能能否实现盈利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的押注同样充满变数。公司将富锂锰基材料作为技术突破口,宣称其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将成为国内首批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同时,在钠电、锰铁锂等领域持续投入,试图构建多元技术矩阵。但锂电材料技术迭代迅速,富锂锰基等新技术面临性能稳定性、成本控制、客户验证等多重考验,产业化进程可能不及预期。即便技术成熟,也需面对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能否形成差异化优势仍是未知数。

  从财务角度看,海外扩张与技术研发均需巨额资金投入,而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投资。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5.67%,2024年末已达62.69%(负债合计154.35亿元/资产总计246.23亿元),有息负债高达78.92亿元,财务费用持续增长,进一步融资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与难度。在盈利尚未改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负债推动战略转型,可能加剧财务风险,陷入“债务-亏损”的恶性循环。

  从曾经的三元正极材料领军企业,到如今的亏损边缘挣扎,容百科技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的共同挑战:如何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如何在技术迭代浪潮中找准方向,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三季度财报揭示的,不仅是短期业绩的滑坡,更是公司战略布局与运营管理的深层问题。与此同时,行业寒冬往往也是格局重塑的契机。而对于整个锂电行业而言,容百科技的突围之路,也将为同类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在这场生存与发展的考验中,唯有那些战略清晰、运营高效、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最终穿越周期,赢得未来。(《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