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亮眼,圣泉集团押注新能源再进一步
圣泉集团2025年三季报出炉,业绩稳中有进的同时,公司宣布拟发行不超过25亿元可转债,重点投向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财报数据,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0.72亿元,同比增长13%;归母净利润达7.60亿元,同比大增31%,扣非净利润增速更是达到34%。尽管第三季度受传统业务淡季影响,收入和利润环比有所下滑,但整体盈利能力仍保持韧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战略动向:公司将募集资金中的20亿元用于建设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1.5万吨多孔炭的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5亿元,预计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36.10亿元(不含税),年均净利润7.57亿元。这意味着,圣泉集团正从传统化工材料企业加速向新能源赛道转型。目前,公司已具备1300吨多孔碳产能并实现规模化销售,此次扩产被视为抓住硅基负极升级窗口期的关键布局。
我看圣泉:不只是“周期反弹”,而是“结构转型”的开始
说实话,看到这份三季报和项目规划,我对圣泉集团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过去我一直把它归类为典型的化工周期股——靠树脂、生物质等传统产品波动吃饭。但今年的数据和动作说明,它已经在悄悄换轨。
首先,先进电子材料和电池材料板块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2%,销量增长19%,即便在Q3环比承压的情况下仍是相对最稳的一环。这说明公司的高附加值业务已经初具规模。而硅基负极理论能量密度是石墨负极的十倍以上,属于下一代锂电池核心技术方向,空间明确。现在入场扩产,时机把握得不错。
其次,财务上虽有资本支出大幅增加、货币资金减少等问题,但资产负债率仅34.39%,现金流总体健康,且已有AA+信用评级支撑融资能力。加上近三年累计分红近9.42亿元,反映出管理层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并未因扩张而弱化。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比如原材料环氧氯丙烷价格同比上涨30%,可能压缩利润;员工持股计划带来的费用摊销也影响了短期盈利预测。但从产业趋势看,AI服务器带动高端封装材料需求、动力电池向高能量密度演进,都是不可逆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圣泉现在的调整不是退坡,而是爬坡前的蓄力。如果新能源项目能如期落地,未来三年净利润有望逐步回升至14亿以上,当前22倍PE并不算贵。比起单纯炒概念的企业,它至少有一条清晰的转型路径和扎实的现金流底座。
说到底,我不是因为今天股价跌了2.37%就唱多,而是看到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在真正“向新而行”。这种变化,值得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