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炉,归母净利润达37.61亿元,同比增长38.91%,营收168.44亿元,同比增长34.1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公司历史同期纪录,也意味着其今年前九个月的利润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在消费整体偏弱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增长堪称亮眼。
从经营结构来看,能量饮料依然是基本盘,实现收入约125.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74.63%。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表现抢眼,收入同比翻倍以上,达到28.47亿元,占比从去年同期的9.66%提升至16.91%。与此同时,公司全渠道策略持续推进,经销、重客和线上模式均实现双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华北区域营收同比大增72.88%,西南区域增长48.91%,显示出全国化布局正在加速渗透。
更进一步看,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经销商总数达3271家,较年初净增397家,尤其在北方市场扩张明显。而近期公司在汕尾新设食品饮料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也被视为产能与供应链布局的延续动作。此外,东鹏于10月9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将实现“A+H”双资本平台运作,其对外宣称目的是推动全球化战略,在东南亚已有子公司并逐步建立本地化供应链的同时,也在探索美国等海外市场机会。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不得不承认东鹏的渠道能力和运营效率依然强悍。但我心里始终有个疑问:这份高增长,到底有多少是靠真正的产品力和创新支撑的?
坦白讲,我并不认为东鹏的多品类战略已经成功。尽管“补水啦”成了少数亮点,但其他新品如咖啡、茶饮、酒类等合计占比仍不足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让我担忧的是,公司研发费用长期低于营收的1%,而销售费用率常年维持在25%以上——这本质上还是在用“东鹏特饮”的老打法砸市场:高举高打、广铺渠道、靠促销拉动。这种模式短期内能冲量,但难以建立品牌护城河。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消费者心智中,“东鹏”就是功能饮料。你突然说它也能做好咖啡、做好水,可信吗?从社交媒体反馈看,不少用户对“东鹏大咖”评价是“难喝”、“像糖浆兑水”,这种口碑反噬会侵蚀主品牌的信任度。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业绩增长更多来自渠道下沉红利和核心单品的持续放量,而非多元化突破。港股上市若成,固然有助于国际化,但也可能成为大股东新的退出通道——毕竟过去几年股东减持频繁,与“长期主义”的口号略显背离。
东鹏需要的不是再开一家子公司或再推一款补贴换销量的产品,而是真正沉下来做研发、建品牌、打破“功能饮料=东鹏”的思维定式。否则,今天的高增长,或许只是为明天的瓶颈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