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均瑶健康,业绩阵痛还在持续。10月29日,拥有“味动力”“恩赐”等品牌的“国内乳酸菌第一股”均瑶健康交出了一份营利双降的三季报,其中三季度环比由盈转亏。此前2020—2024年,均瑶健康已经连续五年归母净利润下滑,去年还亏损2912万元。尽管报告期内,均瑶健康在“乳酸菌+益生菌”双轮驱动战略下,益生菌食品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不过,在整体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均瑶健康还在持续加大销售、市场和研发三大费用投入,业绩下滑的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

核心赛道失守
10月29日,均瑶健康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0.95亿元,同比下降6.95%;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约236.88万元,同比下降104.79%。其中三季度,实现营收约为3.29亿元,同比下降21.9%;归母净利润亏损约983.49万元,同比下降167.09%。
对于报告期内下滑,均瑶健康表示,主要是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导致年初至报告期末利润总额下降。
具体来说,均瑶健康益生菌饮品业务收入水平较去年同期减少21.35%至3.86亿元。分区域来看,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均出现下滑。均瑶健康还表示,受消费环境影响持续承压,含乳饮料市场份额减少,下游客户需求不振,导致利润同比有所下降;同时公司益生菌饮品春节销售周期与上年同期存在差异,导致公司本年一季度益生菌饮品收入下降,也相应导致利润同比下降。
同时,均瑶健康销售费用及市场费用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均瑶健康表示,对业务收入结构进行优化,新品业务实现较快发展,但电商渠道及新零售渠道扩张带来的前置性销售费用及市场费用同步增加,压缩了利润空间。
此外,均瑶健康还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截至报告披露日,其子公司均瑶润盈功能性菌种资源库拓展至50000余株,同时公司成功研发低温益生菌饮品,实现业务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均瑶健康报告期内海外渠道业务较同期增长72.20%,产品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均瑶健康主业国内拓展不畅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制类茶饮的快速发展,替代了像含乳饮料和乳酸菌饮料这样的标准化产品;二是乳酸菌饮料不符合当下消费者追求健康的理念,导致市场总量下降;三是随着近年来渠道的碎片化,特别是社区店和私域的发展,饮料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小众饮料在市场上快速发展,劣币驱逐良币,很大程度上也分食了大众饮品的市场份额。
对于含乳饮料来说,海外市场是当下一个重要的拓展方向。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指出,在传统饮品行业的下行压力下,均瑶健康的海外业务无疑是未来增长的关键。益生菌作为功能性饮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然而,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并不等同于盈利保障,且无法完全替代传统饮品业务。
低温益生菌“护城河”?
在国内含乳饮料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均瑶健康自2021年提出“二次创业”,聚焦益生菌全产业链创新,深入推进益生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试图打造品牌护城河。
均瑶健康的主要业务包括益生菌饮品的研发与销售,旗下品牌如均瑶味动力、体轻松和每日博士等,涵盖多种产品形态,如乳酸菌、功能饮料和健康膳食营养食品。
2025年三季报中,均瑶健康强调了在益生菌领域的持续发力和市场拓展。如味动力“每日美梦”“每日睛彩”“每日营养”陆续入驻罗森、奥乐齐、新天地、711、朴朴超市等主流渠道,覆盖华东、华中、东北及川渝等多个区域市场。新品类快速铺市,多品类矩阵初步成型,益生菌轻乳汽水、益生菌果汁及低温活菌瓶等新品,快速导入可好、万嘉、联华、壹度、每日每夜、八点半等便利店与商超系统,并同步覆盖蓝鲸、云盒、绿藤等智能自贩网络,实现多品类、广覆盖的终端布局。
2月21日,均瑶健康推出新品味动力活性低温益生菌饮品。据介绍,该饮品特别添加了两种活性益生菌,其配方健康,0脂肪、0防腐剂、0香精及0色素添加,同时拥有更低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
3月4日,均瑶健康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从2024年12月开始,味动力在公司体内以及泛缘供应链的支持下开始拓展低温活性益生菌饮品,初步销售情况良好,未来可能会继续拓展更多不同类型的品类。“希望通过益生菌业务的发展,为未来的饮料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基础。”
产品转型的背后,或是利润承压。陈晶晶认为,“从利润结构来看,冷藏产品具有较高的客单价,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毛利。然而,冷链业务的执行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冷链成本、渠道重构的困难、低温产品短暂的保质期以及对库存和周转管理的高要求,均是公司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难题”。
宋亮则认为,“均瑶健康推出低温益生菌,主要是低温益生菌的活性有功能性,而常温益生菌本质上就是常温饮料。均瑶健康通过冷链体系,可以构建一道相对高的屏障。不过,低温益生菌产品也并非新事物,之前养乐多、味全都是低温。均瑶健康做常温,产品和渠道都拼不过伊利、蒙牛,所以转向低温”。
对于如何应对含乳饮料持续萎缩、利润持续承压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均瑶健康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