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儿一刷盘面,好家伙,天普股份这票直接给我干到103块多,一天涨了快10个点,成交额奔着7亿去了,流通市值也顶到了138亿。这阵仗,你说它是橡胶管路公司,还是说它突然成了半导体新贵?我自己都犯嘀咕。
但你细看今天这消息,中昊芯英正式发了《要约收购报告书》,要约价定在23.98元一股,还把1.65个亿的履约保证金提前打进了中登账户。这动作是真金白银,不是画饼。而且人家不是空手套白狼,之前已经通过协议转让和对天普控股增资,合计拿下了68.29%的控制权,这才触发全面要约。按规矩办事,程序上挑不出毛病。
可问题来了——现在股价是103.49,人家要约价才23.98,差了四倍都不止。正常逻辑下,要约价得高于市价才有吸引力,现在反过来了,市价高高在上,要约价像个“地板价”。这说明啥?说明市场早就不把它当原来的天普看了。这家公司本来是做汽车橡胶软管的,客户是日产、丰田、吉利这些OEM厂商,技术上有64项专利,产业链也完整,搞数字化工厂,听着挺扎实。但它今年从八月底到现在,股价翻了快三倍,两个月半涨268%,连拉十几个涨停板,早就被游资炒成了“人气牛股”,甚至一度拿下年内最高连板纪录。
那时候公司自己都坐不住了,11月5号连发风险提示,说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换手率太高,交易风险巨大。这话谁听?资金只认故事。再加上它蹭上了新能源车、燃料电池这些热门题材,又是个百元股,机构重仓,流动性还好,自然就成了热钱围猎的对象。
所以你看这个要约收购,表面是中昊芯英出手控盘,实则像是一个“锚”——用一个基于资产价值的定价,去对抗一场完全由情绪和趋势驱动的行情。问题是,这个锚现在太轻了,压不住风浪。除非后续有更实质性的资产注入或业务转型披露,否则这场“产业资本”与“二级市场狂热”的角力,短期内恐怕还得让后者占上风。
这事儿怎么收场?内情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看明白了:当一家公司的股价脱离基本面如此之远时,任何理性的动作,在市场上看起来都会有点“不合时宜”。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