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普股份股价坐上“过山车”:15个涨停后连吃跌停,一场收购案为何掀起如此巨浪?这不是剧本,而是A股近期最魔幻的现实。
从2025年8月22日到9月23日,天普股份连续15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高达222.07%。市场情绪被彻底点燃,投资者蜂拥而入。然而好戏刚演完,反转迅速上演——10月16日和17日连续两日跌停,20日再跌4.81%,三天跌幅偏离值超20%,触发异常波动。更惊人的是,10月20日当天振幅达16.81%,换手率高达8.09%,按流通盘计算实际换手率达32.36%。这意味着,几乎每三股流通股中就有一股换了主人。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场尚未落地的控制权变更展开。
收购方中昊芯英拟通过协议转让和增资方式取得天普股份控制权,杨龚轶凡将成为新实控人。但关键在于,这笔交易至今仍停留在纸面阶段——还需上交所合规确认、中登公司过户登记等程序,存在不确定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昊芯英自身已启动IPO并进入股改阶段,明确表示此次收购与其证券化路径无关,且无资产注入计划,也不打算改变天普现有的主营业务。换句话说,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借壳上市”,但市场却把它当成了概念狂欢的借口。
公司基本面如何?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3.44%,净利润下滑16.08%,主业仍是传统燃油车用橡胶管路系统,未发生转型。当前市盈率高达372倍,市净率14.23倍,远高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的31.66倍和3.33倍。股价早已严重脱离基本面。而总股本仅1.34亿股,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占比75%,外部流通盘极小,极易成为资金炒作标的。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四名内幕信息知情人曾在敏感期买卖股票,虽公司称其行为发生在信息形成前,并已将收益上缴,但此类操作仍难完全消除市场对“提前泄密”的质疑。加上交易所多次重点监控、部分投资者被认定存在异常交易行为,说明这场行情背后不乏人为推动的影子。
在我看来,天普股份这一轮剧烈波动,暴露的不是个别公司的治理问题,而是A股制度层面的深层短板。信息披露过于宽松,一个框架协议就能引爆全市场;停牌机制僵化,该停不停,导致不确定性被放大炒作;涨跌停制度反而助长“打板”投机;监管虽频频警示,但滞后性强,难以遏制非理性情绪蔓延。
如果一次还未落地的控制权变更就能让股价翻两倍以上,那我们究竟是在投资企业价值,还是在赌一场资本游戏?这样的案例一再发生,受伤的终将是普通投资者。改革信披标准、优化交易机制、强化事中监管,才是让并购重组回归本源的关键。否则,每一次“重大事项”都可能变成一场收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