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2 19:24:10 股吧网页版
去年40%工商储新玩家退出!强制配储时代将落幕,零碳园区或接棒成为储能新战场
来源:时代财经

  近年来,储能产业迅猛发展的速度超出了市场预期,不论碳酸锂价格如何“跌宕起伏”,储能行业依旧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24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77.8GWh,同比增长62%,锂离子电池仍为主导技术。同时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2024年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100GWh,同比增长136%,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62%(以能量规模计)。

  当下储能产业一方面市场快速扩张,呈现繁花似锦的状态;另一方面内卷严重,对中小企业来说饱受煎熬。

  赣锋锂电研发总监王亮日前在CLNB 2025(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CLNB”)上列举目前工商业储能市场竞争加剧的三种表现。

  一是企业激增与快速清出。2023年新增工商业储能企业超过5万家,截至2024年底已有40%玩家退出,技术门槛提升及资金压力增大将加速行业洗牌。

  二是渠道资源争夺。由于工商储的项目高度分散,依赖本地化部署,居间人成为关键角色,部分路条费被抬高至0.2元/wh,市场竞争激烈。

  三是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由于系统集成环节技术门槛低,企业通过低价抢占份额,部分企业甚至亏本报价,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2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不含用户侧)全年中标均价628.07元/kWh,同比下降43%;EPC中标均价1181.28元/kWh,同比下降27.3%。在碳酸锂“跌跌不休”之下,136号文的推出会给储能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

  强制配储时代将落幕,调节性资源迈向市场驱动

  储能发展初期,靠着电源侧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行业规模快速崛起。然而,在储能电站成为新能源开发、投资的“标配”后,投资商更关注储能价格,“低价低质”产品频频中标,储能电站普遍“建而不用”……

  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源侧强制配储装机占全部储能装机的比重为42.8%,但新能源配储的平均利用率指数仅为17%。

  而今年一纸文件让配储与新能源彻底解绑。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明确取消“强制配储”政策。

  在CLNB的新能源光储论坛中,中电工程西北院电网工程公司设总刘国华表示,这意味着新能源配储从强制要求转向自主选择,储能行业从“被动配置”转向“经济性驱动”。新能源取消强制配储将缓解项目成本压力。

  能建时代(上海)新能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政策与系统研究所咨询工程师汤拓则表示,136号文件政策或使新能源市场交易价格进一步走低;新能源投资开发策略将由“单纯资源争夺”转变为“综合能力竞争”,新能源投资主体收益将与规划布局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交易运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直接挂钩;电力系统调节资源面临短时需求下滑,但长期需求增加,调节性资源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电源侧储能整体降温,开发重点转向电网侧和用户侧共享独立储能。

  “136号文通过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这一核心举措,将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为托举紧密衔接,大力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刘国华指出。

  为促进储能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发挥储能顶峰保供和灵活调节作用,国网能源院能源所研究员孙广增建议,一是要统筹规划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结合多场景应用需求,推动储能多元化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长时储能技术研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着重布局长周期储能等攻关方向,加大投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储能设施以独立主体、与新能源组合、负荷聚合体、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交易,并差异化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

  出海并非无奈之举,零碳园区成储能新战场

  136号文以今年的6月1日为界,存量项目仍可享受政策保护,增量项目则需直面市场化定价。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叶明远表示,取消强制配储,预计大储装机将下行15%。

  值得注意的是,强制配储落幕后,依赖政策红利的低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而优质产能或迎来相对健康的竞争市场,不再“劣币驱逐良币”。但也有工商业储能企业表示自己虽然受136号文件影响不大,但市场仍旧内卷,出海成为支撑企业利润的主要渠道。

  江浙某储能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136号文件取消强制配储对企业自身影响并不大,“我们以前也不做那些大型电站配储,因为(那些项目)对产品没有什么质量要求,仅仅是为了完成指标而选择最低价的储能设备。”像之前做配储的,做不了我们的工商业,因为品质达不到。

  但即使“劣币”被驱逐,储能行业仍然竞争激烈。上述工作人员提到,“现在储能项目也不好做,国内电价差比较小的省份很难做”,不过其所在企业按单生产,目前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且利润相对高的海外市场营收占其总营收一半以上,“海外项目利润会比国内高不少。”

  出海或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企业优化供应链、增厚利润之举。近两年,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展现强劲竞争力。

  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69.8GWh,同比增幅高达64.9%。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2024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区的储能招标量和装机量均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150GWh,大单涉及电芯、电池舱、PCS、储能系统、EPC等。

  与此同时,不少上市公司纷纷扩建产能,瞄准海外“蛋糕”。

  如亿纬锂能(300014.SZ)、固德威(688390.SH)等上市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建厂,德业股份(605117.SH)花近亿元买地以拟投建年产16GWh工商储生产线。

  彼时德业股份表示,“随着海外工商储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公司管理层基于当前行业环境及前景判断,满足未来工商储销售规模增长需要,提前进行产能布局”

  除了出海,国内零碳园区或是储能行业的下一个主战场。

  工业园区是能源利用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据刘国华介绍,我国产业园区数量超过87000个,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

  为实现双碳目标,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一系列政策推出,零碳园区2025年迎来全面建设之年。

  2025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文,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政策支持下,零碳园区成为各地热潮。有企业开始强强联手,准备在零碳园区领域大展身手,如华夏幸福(600340.SH)宣布与保碧新能源达成合作,共同开拓中东地区“产业+新能源”业务。

  针对2025年零碳园区储能发展,刘国华观察到一些未来趋势,一是储能系统集成化,光储微电网一体化解决方案占比将越来越多,超过60%;二是商业模式多元化,除了自建储能之外,共享储能租赁模式在不断兴起,随着储能降价,(该模式)能够为整个初始投资成本降低40%以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