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峰股份这波三季报出来,我看了下数据,有点东西。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56亿多,同比看着是降了近5%,但利润这块儿可就亮眼了——归母净利润接近一个亿,同比涨了一倍多,环比更是接近翻倍。扣非净利也涨了一倍以上,虽然环比小幅回落,但整体趋势已经出来了:业绩拐点,来了。
这事儿得拆开看。一边是乘用车座椅业务在快速放量,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利润弹性终于在Q3兑现了。说白了,前期投入的产能、客户资源,现在开始出成果了。另一边,对格拉默的改革也没停,大刀阔斧地动了刀子,尤其是把美洲区那些长期拖后腿的亏损资产给剥离了。这一招很关键,海外降本增利的趋势还在延续,说明整合不是喊口号,是真的在落地。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信证券这边虽然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还从15块提到17块,但净利润预测却大幅下调了——从原先的6.3亿、10.4亿、16.1亿,直接砍到4亿、7.2亿、10.9亿。这说明什么?市场逻辑变了。以前可能乐观预期格拉默能快速反弹,但现在看,改革成效虽显,不确定性仍在,尤其是配套车型的销量和后续发展节奏,还得观察。
再看二级市场,股价今天收在13.93,离新目标价还有空间,但动态市盈率已经52倍多了,不算便宜。可偏偏机构资金还在往里进。你看10月31号那天,大宗交易一口气成交2292万股,金额2.81亿,虽然折价11.54%,但这么大笔的量,大概率是股东减持,接盘的可能是机构在调仓换筹。紧接着11月3号融资余额又降到2.39亿,之前还创过历史新高,说明杠杆资金也在波动中调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众公募基金三季度还在加仓。东方红、广发、兴证全球、平安这些产品线都把它列为重点持仓,甚至进了某些基金的前十重仓股。这背后反映的,是对公司基本面转向的认同,而不是短期炒作。
另外别忘了,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储备和期权还没被市场充分定价。这块现在没体现在报表里,但未来一旦有突破,可能会成为新的想象空间。毕竟座舱舒适性体验本身就是人机交互的重要一环,技术和场景是可以迁移的。
所以现在这个位置,你说是纯炒预期吧,利润已经拐头向上;你说是业绩驱动吧,估值又不低,且明年预测被调降了。只能说,这家公司正在从过去的整合阵痛期走出来,进入了验证期。接下来就看两个事:一是座椅放量能不能持续,二是格拉默改革能不能稳住基本盘。这两条线要是都走顺了,那这艘船才算真正扬帆起航。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