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霖科技突然按下股权激励“终止键”,宣布回购注销近537万股限制性股票,涉及金额超4190万元。这一动作背后,是公司战略升级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驱动。作为一家聚焦智能硬件IDM平台的企业,松霖科技正经历从传统激励机制向更灵活管理体系的转型阵痛。
激励计划为何中途叫停?
根据公告,松霖科技决定终止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第二期、第三期及预留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经济贸易宏观环境变化以及公司自身战略迭代升级。董事会明确指出,原定考核目标已难以匹配当前发展节奏,无法有效实现核心员工目标与公司战略的一致性。这表明,原有的三年期激励框架在快速演变的市场中显得不够灵活,尤其是在机器人、大健康等新业务加速布局的背景下,旧有绩效体系可能已无法准确衡量贡献。
调整背后的财务与治理逻辑
本次回购注销合计536.60万股,回购价格为7.81元/股,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总支出约4190.8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授予的第一个解除限售期(占比40%)刚刚达标并完成解禁,共277.80万股顺利解锁,说明公司在2024年度业绩层面仍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83.18%(剔除股份支付影响),远超原定80%的门槛。这意味着,激励失效并非源于业绩不达标,而是出于对未来成长路径的重新规划。同时,公司强调此次调整不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实质性影响,也未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我们观察到,松霖科技近年来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越南基地一期已投产,二期建设加快,且机器人等新兴板块进入商业化前夜。在此阶段,企业更需要动态化、场景化的激励工具来适配不同业务线的发展周期。单纯依赖固定年限的股权激励,可能反而会制约组织敏捷性。
后续如何调动核心团队积极性?
尽管终止了股权激励计划,但公司表示管理团队将继续勤勉尽责,并承诺通过优化薪酬体系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式维持激励效果。结合其IDM模式下服务多个国际头部品牌的特点,未来或倾向于采用项目制奖励、利润分享或专项奖金等更为灵活的方式,特别是在机器人和AI硬件等高成长赛道。此外,公告提及三个月内不再审议新的股权激励计划,显示出短期将以稳为主,待战略落地节奏进一步清晰后再做长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