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孚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增长,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公司10月24日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三孚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48亿元,同比增长15.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6413.56万元,同比增幅为26.92%;更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61.26%,达到5585.39万元。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正在持续增强。
在11月18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董事会秘书刘默洋介绍了本次业绩的基本情况,公司管理层也对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财务负责人张宪民指出,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钾系列产品盈利能力提升,同时硅烷偶联剂产品产能利用率提高以及成本控制优化,对公司整体盈利形成积极支撑。这说明公司在运营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方面正逐步释放优势。
董事长孙任靖进一步阐述了公司的长期战略方向——聚焦硅基材料产业,围绕基础化工、高纯电子材料、无机硅和有机硅四大板块持续布局。他表示,公司将依托循环经济模式、区位资源条件及规模化生产优势,强化核心产业链条,推动转型升级,目标是发展为业内领先的硅基材料制造商。这样的定位,在当前新材料需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具备一定的成长想象空间。
从研发角度看,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并在2025年新增3项发明专利。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3.96%,虽未公布2025年最新研发比例,但专利数量的稳步增长表明公司仍在持续投入技术积累。这对于一个以化工新材料为主业的企业而言,是维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看到这些数据和规划,我倒是觉得三孚股份的变化值得多看一眼。过去几年,这类细分领域的化工企业常被贴上“周期性强”“缺乏成长性”的标签,但三孚通过提升产能利用率、优化成本结构,甚至在高附加值产品线上发力,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经营韧性。尤其是在非经常性损益之外,扣非净利润实现超60%的增长,更能说明其主业在真实改善。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当前股价较前期有所回调,最新报收20.02元,跌幅3.14%,成交额达3.60亿元,反映出市场情绪仍存分歧。未来能否延续增长,还得看公司在高纯电子材料等高端领域的拓展实效,以及行业景气度是否稳定。但我认为,如果它能坚持既定战略,把技术和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或许正在悄然走出一条被低估的价值回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