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成绩单显示,2020年机器人行业营收1061亿元,2024年增至2378.9亿元,实现翻番;今年前三季度,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更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31.4%增至2024年的58.5%,出口额从2020年的3.9亿美元增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2.4亿美元,已超去年全年。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依赖进口到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实质性突破。重载、焊接、喷涂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成功应用,埃斯顿推出的1000公斤级产品、新松的高速焊接机器人、埃夫特的智能喷涂系统,都在证明国产机器人的技术实力。行业骨干企业整机产品自主化配套率超80%,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关键参数上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汇川技术在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国外品牌。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由2020年全球第八跃居2024年全球第三,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这些数字描绘出一个正在加速智能化的制造业图景,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及1260家5G工厂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京东在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联合30余家机器人品牌展示超过80款产品,推出机器人自营租赁服务和即将上线的二次开发系统。这种场景式销售模式,通过本体叠加二次开发软件,为用户提供更多使用场景。京东工业还与10家上游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覆盖研发、量产等阶段的BOM供应链数智化服务。
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市场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工信部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400亿元,2030年达7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4%。在汽车制造行业,2025年机器人渗透率预计达到78%,年度节省成本约420亿元。
产业发展的两大方向已经明确:智能化与细分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向垂直行业渗透,机器人与AI深度融合,正从执行重复任务的“功能装备”向具备感知、决策、自主执行能力的“智能伙伴”转变。埃夫特推出的语音交互码垛机器人,无需编程,通过语音指令即可操作,展示了这种融合的潜力。
细分化同样是关键发力点。针对部分企业过度集中少数赛道导致竞争激烈的问题,行业正在引导企业拓展、拓深制造业、服务业各个应用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这需要更多像睿能科技这样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产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营收数字的翻番,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实力的提升。从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统到智能控制器,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稳步增强,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智能化与细分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