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刚刚扔出一颗“深水炸弹”——全模态AI助手“灵光”正式上线,最快三十秒就能生成一个可交互、可分享的小应用。这不只是又一款聊天机器人,而是把“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愿景直接塞进了手机里。几乎同一时间,阿里官宣“千问”APP公测,免费接入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Qwen3,剑指C端市场。两大杭州巨头前后脚出手,AI入口之争瞬间白热化。
“灵光”一上来就亮出了三张牌:“灵光对话”能用动态3D模型和可交互图表回答问题,比如讲布达拉宫色彩美学时,直接甩出一个可360度旋转的数字孪生模型;“灵光开眼”靠AGI相机技术看懂现实世界,对准植物能识种,扫一眼财报还能自动算出同比数据;最狠的是“灵光闪应用”,一句话描述需求,30秒内生成带后端逻辑的小程序,从旅行规划到抽签工具全都能做,而且这些应用不是静态页面,能实时调用大模型能力互动。背后是蚂蚁自研的百灵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架构,所有内容都是即时全代码生成,不靠模板堆砌。
我一直在关注国内AI产品的演进路径,说实话,“灵光”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过去很多AI助手还在拼谁答得更长、谁知识库更全,但“灵光”直接跳过了“回答问题”阶段,进入“解决问题”的维度。它不像某些产品那样堆功能、搞复杂界面,反而做减法,主屏就一个对话框,把创作权交给了用户。这种极简设计下藏着极强的能力,恰恰呼应了那句“让复杂变简单”。更关键的是,它和支付宝生态的潜在联动空间太大了——想象一下,未来说一句“帮我关掉所有闲置订阅”,AI就能自动生成工具直连账户操作,这才是真正的场景穿透力。
阿里推“千问”,蚂蚁发“灵光”,表面看是两款产品对垒,实则是两种AI落地思路的碰撞。阿里走的是“超级入口+生态整合”,想用一个App打通淘宝、高德、钉钉;蚂蚁则更像是“生产力工具+低门槛创造”,让用户自己造工具。两者都依托于强大的底层模型和技术积累,也都选择了在移动端优先突破。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反应:阿里系AI布局推动其股价年内涨超90%,南向资金大幅增持,说明市场认可这条从技术到场景的价值链重构。
我认为,真正决定胜负的不会是模型参数大小,而是谁能更自然地融入用户日常。当AI不再需要学习成本,而是像呼吸一样顺手,才算真正赢了。在这个意义上,“灵光”迈出的这一步,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