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AI圈迎来一场重磅发布:蚂蚁集团正式推出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在30秒内生成可交互、可分享的小应用,并实现3D模型、音频、动画、地图等多模态内容的代码级输出。这款产品已同步上线安卓与苹果应用商店,首批推出“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和“灵光开眼”三大功能,标志着蚂蚁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场景化落地上的关键一步。
几乎同一时间,阿里巴巴也官宣了其“千问”项目——千问APP公测版上线,基于全球性能领先的开源模型Qwen3,免费向公众开放,并计划接入淘宝、高德、飞猪、钉钉等阿里生态体系,全面对标ChatGPT。这两大动作接连释放,不仅点燃了A股软件板块的热情,也让市场重新聚焦于AI从技术到应用的加速跃迁。
“灵光”的核心亮点在于“闪应用”功能。用户只需一句话,比如“帮我做个旅行规划工具”或“生成一个养车成本计算器”,系统最快30秒即可生成一个具备参数自定义、实时交互能力的轻量级应用。这些应用并非静态页面,而是能调用大模型后端能力的动态程序,真正实现了“从对话到工具”的闭环。更进一步,“灵光开眼”还搭载了AGI相机技术,可通过摄像头实时解析物理世界,支持图生视频、文生图等多种创作模式,让AI真正“看见”并理解现实。
背后支撑这一体验的是蚂蚁构建的多智能体协作架构(Agentic Architecture),能够调度图像、3D、动画等专业AI模块协同工作,实现实时渲染与代码生成。这也使得“灵光”成为业内首个实现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移动端AI助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这次蚂蚁不是在做又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在尝试重构普通人使用数字服务的方式。过去我们习惯“下载App解决问题”,未来可能是“一句话生成App”。这种范式转变的意义,不亚于当年iPhone开启App Store时代。而蚂蚁手握支付宝这一超级入口,拥有庞大的小程序生态和支付链路,完全有可能将“闪应用”纳入商业闭环,探索出一条独特的AI变现路径。
相比之下,阿里推出的千问APP则更强调生态整合与C端渗透。招商证券指出,千问整合了此前的通义APP与夸克AI,背靠阿里长期投入的基础模型能力,未来将打通电商、本地生活、办公等多个高频场景。据QuestMobile数据,当前ChatGPT DAU超2亿,豆包5400万,DeepSeek约2800万,千问若能借助阿里系流量快速起量,有望跻身第一梯队。
我认为,这两款产品的相继推出,反映出阿里系对AI入口的战略共识:AI的竞争终将落脚于场景和体验,而非单纯的模型参数比拼。平安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I应用板块营收同比增长9.4%,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5.1%,其中C端AI公司Q3增速高达34.9%。这说明市场正在从“技术验证”转向“价值交付”。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何保证生成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打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30秒造APP”不再是极客专属,而是人人可用的能力时,AI普惠的时代才算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