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最近在人工智能领域又有新动作,旗下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正式亮相。这款产品可不简单,不仅能听懂人话,还能在短短30秒内生成轻量级应用,更厉害的是可以同时处理3D模型、音频、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目前已经开放了对话、闪应用和开眼三大功能。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一天,阿里也宣布了千问APP的公测,这两款产品形成了阿里系在AI领域的双轮驱动。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次发布标志着AI技术正在从底层的基础设施,逐步向实际应用场景落地。特别是对于金融科技领域来说,这种能够快速生成工具的能力,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改变。不过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接下来三个月用户增长情况和开发者生态的建设进度。
说到产业链影响,上游的算力芯片厂商可能会首先受益。因为这类AI助手需要调用大量云端算力来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国产AI芯片厂商来说是个好消息。同时,多模态AI训练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标注,相关数据服务商也将迎来业务机会。
在下游应用端,金融科技领域可能会最先感受到变化。比如灵光的闪应用功能,可以快速生成理财或保险工具,这可能会改变现有金融科技产品的开发模式。电商领域也值得关注,阿里系的两款AI产品组合,很可能会重塑电商客服和营销的整个流程。
当然,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带来一些替代效应。传统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可能会受到一定冲击,不过目前灵光主要定位在轻量级应用,替代效应还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可能会随之提升,因为这类AI应用离不开强大的底层算力支持。
从投资角度来看,有几类企业可能会明显受益:上游的国产算力芯片和数据服务商,下游的金融科技和AI电商服务商,以及提供云计算服务器的厂商。不过传统应用开发外包企业可能要面临一些压力,特别是那些做简单工具类APP开发的公司。
需要提醒的是,新技术落地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多模态生成的质量如果达不到用户预期,可能会影响产品留存。另外,行业竞争也很激烈,其他科技巨头很可能会加快类似产品的研发步伐。
对于想要持续关注这件事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重点观察几个指标:灵光上线三个月后的日活跃用户数据、阿里云在AI算力服务方面的收入增长情况,以及金融科技ETF成分股中AI业务比重的变化。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这项技术的实际影响和市场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