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亿元!短短半年时间,一笔原本预计50亿、15万吨的磷酸铁锂订单,直接跃升为130万吨、超450亿元的“超级大单”。主角正是龙蟠科技与楚能新能源。
根据最新公告,龙蟠科技控股子公司常州锂源及孙公司南京锂源,与楚能新能源旗下三家全资子公司——武汉楚能、孝感楚能和宜昌楚能,共同签署了《补充协议二》。这份协议将原定2025至2030年间的供货量从15万吨大幅提升至130万吨,合同有效期也延长至2030年底。更关键的是,买方还新增了预付款机制,意味着资金提前到位,供应链合作进一步深化。
这笔订单的体量令人侧目。要知道,龙蟠科技目前总建成磷酸铁锂产能约为27万吨/年。这意味着,仅这一家客户在未来六年内的平均年采购量,就接近其当前全年产能的八成以上。这不仅是对供应能力的巨大考验,更是市场地位的强力背书。
这不是偶然,而是战略卡位
我翻了下龙蟠科技今年的动作,发现这并非孤例。9月,他们刚与宁德时代海外工厂签下超60亿元的供货协议;6月,又与Eve Energy马来西亚公司达成超50亿元的合作。加上这次楚能新能源的450亿长单,这家公司几乎在以“每月一单”的节奏锁定未来多年的出货量。
为什么下游电池厂愿意提前砸下重注?答案藏在行业趋势里。随着全球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磷酸铁锂作为“性价比之王”,正重回高景气通道。InfoLink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将逼近400GWh,2026年有望突破600GWh。而每GWh电池大约需要2200吨正极材料,原料保障成了扩产的前提。楚能新能源自身也在狂飙突进——仅今年9月就宣布了宜昌80GWh、襄阳70GWh的新基地规划。没有稳定的上游支撑,这些产能就是空中楼阁。
所以,这场看似夸张的订单升级,其实是上下游在行业低谷期的一次深度绑定:龙蟠科技用产能换份额,楚能新能源用订单锁资源。
我的看法:赌的是周期反转
坦白讲,当前磷酸铁锂行业并不好过。价格从高位腰斩,全行业持续亏损已超三年,不少企业资产负债率逼近70%。龙蟠科技前三季度营收虽有增长,但净利润仍在亏损。这时候签大单,短期看是“增收不增利”,但长远看,是在赌一个周期反转。
一旦碳酸锂成本企稳、终端需求回暖,这些早已谈妥的长协订单就会成为利润释放的“压舱石”。尤其是这次引入预付款机制,不仅能改善现金流,也说明买方诚意十足,合作远超简单买卖。
当然,风险也不小。这么大的量,能否按时保质交付?楚能自身的产能消化能力是否跟得上?这些都是未知数。但至少现在,龙蟠科技已经用订单证明了自己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说到底,在新能源这条长跑赛道上,活到最后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手里握着最稳订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