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电子三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液冷布局成新亮点
春秋电子刚刚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原本属于常规流程的投资者交流,却因几项关键数据和战略动向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71亿元,创下单季度营收新高;毛利率同步提升至20.92%,盈利能力明显增强。这一表现不仅超出部分投资者预期,也释放出消费电子行业回暖的积极信号。
在说明会上,董事长薛革文明确指出,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回升,行业复苏趋势确立。而作为联想、三星、惠普等头部品牌的结构件供应商,春秋电子订单持续饱满,客户合作关系稳定,大客户收入占比保持健康水平,为业绩的稳健增长提供了支撑。这说明公司在核心客户链中的地位并未被动摇,反而在行业低谷后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但真正让市场兴奋的,并不只是传统业务的恢复。当被问及液冷业务进展时,管理层透露了重磅信息:公司正推进对Asetek的要约收购。这家丹麦企业深耕液冷领域超20年,长期服务于戴尔外星人、华硕、NZXT等高性能PC品牌。此次收购不仅是技术补强,更是战略跃迁——通过整合Asetek的技术与客户资源,春秋电子有望从单一结构件制造商,转型为“电子+液冷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这种协同效应一旦落地,可能打开全新的成长空间。
更值得玩味的是,面对投资者关于AIDC服务器业务的提问,管理层并未回避,而是坦承AI算力设备是公司正在关注和涉足的方向。虽然目前尚无具体项目披露,但结合液冷技术在高密度计算场景中的刚需属性,这条路径显然不是空谈。我始终认为,在AI硬件加速普及的背景下,散热系统的重要性正在被重估,而春秋电子若能借收购完成技术卡位,未来在AI PC乃至边缘服务器市场的渗透将更具想象空间。
从二级市场反应看,当前股价报16.70元,涨幅6.64%,成交额达14.38亿元,资金热度明显升温。尽管有分析基于财务模型测算其合理市值在69亿至120亿元之间,但我倾向于认为,这类估值框架难以完全捕捉转型期企业的潜在溢价。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偏好“题材+趋势”组合的环境下,只要液冷整合进展顺利,冲击更高市值并非不可能。当然,风险也在于,短期交易情绪过热可能导致波动加剧,普通投资者还需警惕追高风险。
总的来说,这一次业绩说明会不只是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春秋电子正在试图跳出代工逻辑,寻找第二曲线。它的成败,或许不只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也可能成为观察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