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老百姓(603883)公告称,控股股东医药集团计划减持不超过3%股份,其中大宗交易占2%,竞价交易占1%,因“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股票质押率”。

数据显示,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医药集团与陈秀兰)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2.1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7.91%,累计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59.21%,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6.52%。
老百姓2015年上市,主营药品及健康相关商品的零售连锁业务,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 0.3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19亿元,同比下降44.1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26亿元,同比下降25.77%。
2025年一季度,老百姓大药房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1.98%至2.5亿元,连续多季度业绩承压。新店扩张带来的亏损、闭店损失及商誉减值,让现金流吃紧。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0.26亿,同比降幅25.77%,期末资产负债率微增至66%,流动比率0.8,速动比率0.5,短期借款16.57亿元,同比攀升10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2.04亿元、长期借款13.97亿元,有息负债合计42.58亿元,当年的利息费用为1.78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4%,同期公司的货币资金为23.8亿元,非但无法覆盖短期的有息负债,还存在明显的“大存大贷”特征。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高企的商誉。
截至2024年,老百姓大药房商誉高达57.56亿元,占总资产的27%,这一比例远超同行。商誉主要源于高溢价并购,比如2022年以16.37亿元收购怀仁大药房71.96%股权,折合单店成本248万元,远超自建成本。
年报显示,2024年已计提商誉减值1.08亿元(如天津、江苏镇江等片区资产组减值),若行业寒冬持续导致并购标的盈利恶化,大规模减值或触发业绩塌方。
在行业寒冬“断舍离”之下,公司选择关店与加盟并行。
过去一年,医药零售行业经历深度出清,全国关店3.9万家,闭店率5.7%。其中第四季度关店1.4万家,高于前三季度闭店均值,行业出清加速。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老百姓大药房却逆势新增门店2878家,但并未带来效益——2024年净利润腰斩44.13%。

对此,公司选择“双线作战”:一边关闭亏损门店优化布局,一边以加盟模式吸纳中小药店。2025年计划新增1000家门店,一季度老店转加盟占比62%。
减持公告发布后,市场难免担忧短期股价波动。5月7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9.33元/股,单日跌幅2.37%,总市值14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