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正平(603843)目前最具价值的资产板块是矿业和算力,两者构成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且估值逻辑已通过采矿权落地、算力项目投产及市场预期逐步兑现。以下从业务进展、估值依据及市场预期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有色金属矿业:资源价值重估的核心引擎 1. M1矿段:已投产的高价值资产
采矿权落地与产能释放:2025年9月11日,全资子公司生光矿业取得青海省格尔木市那陵郭勒河西铁多金属矿M1矿段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2041年,设计产能40万吨/年。该矿段资源储量经评审备案,包含铜矿石556.43万吨(铜金属量约6.65万吨)、铁矿石636.71万吨、锌矿石120.24万吨,矿石总量超1300万吨。
静态资源价值:以当前铜价7.99万元/吨、铁精粉900元/吨、锌价2.4万元/吨测算,M1矿段矿产资源静态价值约63.5亿元,若按矿业权评估常用的收益法(考虑开采成本和服务年限),资源净现值约35-40亿元。
盈利预期:若铜价维持9万元/吨,M1矿满产后年净利润可达3.6亿元(PE 15倍对应市值54亿元)。此外,伴生银矿和硫矿的综合开发可能进一步提升收益。
2. M3矿段:潜在的价值增量
勘探进展与资源潜力:M3磁异常区已探明铜金属量约3万吨,按当前铜价价值量约25亿元,且矿体面积为M1矿段的10倍,详勘完成后资源量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预期M3矿段采矿证将于2025年国庆前后获批,届时矿业板块估值将迎来二次催化。
对标估值:参考紫金矿业(PE 18倍),若2025年铜矿净利润达2亿元,对应市值约30亿元;叠加M1矿价值,矿业板块总估值可达65-70亿元。
二、算力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二增长极
1. 算力规模与运营进展
已投产项目:昆仑算电协同示范产业园一期8000P算力于2025年8月底建成投产,与原有3000P算力合并运营,总规模达11000P(FP16精度)。二期计划扩展至10万P,目标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算力基地。
盈利模型:按行业标准(每P算力年租金5万元),11000P算力年营收可达5.5亿元,净利润约1.38亿元(净利率25%)。若签订5年期算力租约,单P估值可能从2.1亿元升至3亿元,对应市值33亿元。
技术与政策优势:采用昇腾910B+英伟达H800混合架构,兼顾国产替代与高性能需求,且依托青海绿电(电价0.2元/度),运营成本较东部地区低60%。项目被纳入青海省“东数西算”核心载体,享受专项政策支持。
2. 估值对标与市场预期
短期估值:参考鸿博股份(单P估值23亿元/万P),11000P对应市值25.3亿元;若按PE 25倍(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1.38亿元对应估值34.5亿元。
远期空间:若5万P算力全部投产,年净利润有望超6亿元,对应市值150亿元(PE 25倍)。叠加“算电协同”生态(算力租赁+数据存储+AI应用开发),估值可能进一步溢价至200亿元。
三、市场综合估值与风险提示
1. 整体估值区间
短期(1-2个月):矿业(35-40亿元)+算力(25-30亿元)+其他业务(10亿元)≈70-80亿元,对应股价10-11.4元(当前股价5.43元)。
中期(6-12个月):M1矿产能释放+M3矿证落地+算力订单兑现,总市值有望达120-150亿元,对应股价17.2-21.4元。
长期:若摘帽成功(ST股摘帽后平均涨幅50%-100%)+矿业+算力双轮驱动,市值或冲击200亿元,对应股价28.6元。
5.43只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