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25年四季度的阳光洒满青海高原,正平股份的市值指针稳稳定格在100亿关口。这个曾因92.22%的资产负债率、10亿级短债缺口被贴上"高风险"标签的企业,如今用百亿流动资金的坚实底盘,在矿业与算力的双赛道上完成了震撼市场的"凤凰涅槃"。从质押平仓线边缘的挣扎到战略版图的全面铺开,正平的逆袭书写了A股市场"向死而生"的经典叙事。
谁能想到,半年前的正平还深陷股权质押的泥潭:控股股东97.72%的持股质押濒临预警线,13.66亿元短期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广义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的比值仅0.11,持续经营能力被打上巨大问号。那时的8亿股权抵押贷款额度,在庞大的资金缺口面前如同杯水车薪,市场对这家头顶"ST"帽子的企业充满疑虑,24亿的市值更像是对其困境的冰冷注解。
转折的曙光,始于那本沉甸甸的采矿许可证。2025年9月,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向正平全资子公司颁发全省首本"两证分离"改革后的采矿权证,这枚编号为XC6300002025092110000017的证书,不仅意味着格尔木M1矿段556万吨铜矿、120万吨锌矿的资源潜力正式转化为产业动能,更开启了正平矿产版图的加速扩张。紧接着M3矿证的顺利落地,让公司手握5个核心矿产证,形成覆盖铁、铜、锌、银等多品类的资源矩阵,从"纸上资源"到"产业基石"的跨越,用时整整七年。
资源禀赋的兑现迅速激活了资本价值。随着四季度市值攀升至100亿,公司股权质押的安全边际大幅提升,抵押贷款额度从8亿跃升至30亿;而5个矿产证构筑的资源壁垒,更使其获得金融机构70亿授信支持,总计近百亿流动资金如同及时雨,彻底浇灭了债务危机的阴霾。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市场对正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逻辑的深度认可,更是对其七年攻坚"高原铁军"精神的最好回馈。
资金活水的注入,让正平的"矿业+算力"双轮驱动战略真正落地生根。在格尔木的矿区,智能化开采设备已陆续进场,AI算力正优化着每一条采矿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矿层结构,资源回收率提升15%,安全事故率降低90%。按照规划,M1矿段年产能将达40万吨,投产后每年可贡献10亿级营收,而摩洛哥与巴基斯坦的25处锂钴矿探矿权,更为产业链延伸埋下伏笔,形成"开采-冶炼-储能"的潜在闭环。
与此同时,昆仑算电协同示范产业园的建设现场一片火热。依托青海94%的清洁能源占比与年均3.4℃的天然冷源优势,正平规划的50000P算力集群正加速成型——一期8000P已进入调试阶段,采用国产昇腾910B与英伟达H800混合架构的算力基座,已与商汤科技、三一重工达成合作,在车路协同、数字孪生等场景实现85%的超高利用率,远超行业60%的平均水平。20%的省级算力券补贴与"1+2+N"算力基地核心节点的定位,更让这个高原算力中心站在了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关键位置。
矿业与算力的协同效应正在持续放大:矿山产出的矿产资源为算力中心的储能设备提供原材料保障,而绿色算力又反哺矿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以矿促算、以算养矿"的生态闭环已然形成。这种独特的业务结构,让正平既手握大宗商品的周期红利,又占据数字经济的增长风口,成为A股市场稀缺的"资源+科技"双主线标的。
回望来时路,从2018年收购探矿权的坚定布局,到2024年成为"两证分离"试点的先行先试,再到2025年摘帽重生后的加速奔跑,正平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政策与产业的节奏。青海省对合规经营的认可、国家对算力基建的扶持,更让这家本土企业在时代浪潮中抓住了逆袭的契机。
如今的正平,已从退市边缘的"风险警示股"蜕变为战略清晰的"成长龙头"。百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随着矿山产能释放与算力集群投产,其业绩增长的确定性正不断增强;而资源储备与数字基建的双重护城河,更让市场看到2026年必将从100亿以指数级向更高方向迈进的巨大潜力。
在昆仑山脉的见证下,正平股份用七年坚守完成了凤凰涅槃。当矿业的重金属与算力的数据流在高原上交汇,这家从困境中崛起的企业,正以向死而生的勇气,书写着属于中国实体企业的成长史诗,其未来的风光,注定将在资源与科技的星空下无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