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亏损5.32亿元后,2024年,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平股份”,*ST 正平,603843.SH)再次亏损4.84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到,自2022年首次出现亏损以来,正平股份已经连续亏损三年。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2.22亿元锐减至13.62亿元,累计降幅近四成;同时归母净利润更是连续亏损,三年分别亏损2.14亿元、5.32亿元、4.84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
同时,作为占比超90%的核心支柱,正平股份建筑业营收从2022年的20.78亿元降至2024年的12.9亿元,毛利率更是从7.85%断崖式下跌至-7.08%。
另外,正平股份财务状况更是不容乐观。2024年年末,正平股份总负债高达66.34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90.9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长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均有所逾期。在此背景下,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24年财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直指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对于公司经营情况的问题,记者多次拨打正平股份董秘以及证券事务代表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发函至公司邮箱,截至发稿,也未收到对方回复。
业绩滑坡
正平股份成立于1993年,于2016年9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交通、水利、电力、城镇、文旅产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设施制造、综合开发等业务。然而,近年来其经营业绩却不容乐观。
2024年,正平股份营业收入为13.6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8.53%,归母净利润亏损4.84亿元,尽管同比减亏8.97%,但亏损局面依旧严峻。事实上,正平股份亏损并非2024年才出现。早在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22亿元,同比暴跌55.87%;归母净利润亏损2.14亿元,同比下降328.68%。到了2023年,正平股份营业收入进一步下滑至19.06亿元,同比下降14.25%,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5.32亿元。
记者观察到,正平股份业绩颓势背后,是核心业务建筑业萎缩直接导致整体盈利能力崩塌。从业务结构来看,建筑业作为正平股份占比超90%的核心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20.78亿元降至2024年的12.9亿元,三年累计降幅达37%。其中,2024年同比下降26.8%,主要原因是“在建项目进度不及预期、大项目中标额下降”,再加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从2022年的7.85%骤降至-7.08%,成为净利润亏损的主要因素。
服务业板块营收在2023年同比增长31.22%后,2024年维持在0.41亿元规模,占比提升至3.02%。虽然收入规模不大,但毛利率从2022年的6.4%跃升至35.82%,成为少数盈利板块。
制造业营收从2022年的1.02亿元降至2024年的0.15亿元,三年降幅高达85%。同时,该板块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21.91%降至-42.28%。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当前,正平股份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业向新能源建设、智算服务领域转型,以期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已经与青海省海东市政府、内蒙古通辽市政府和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集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债务高筑
在连续亏损三年的背景下,正平股份的债务水平不断攀升,偿债压力日益沉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正平股份的总负债为66.34亿元,较2023年年末的69.34亿元虽略有下降,但规模依然庞大。资产负债率为90.92%,较2023年年末的84.27%进一步上升,远高于建筑行业平均水平。
在公司的债务结构中,流动负债占比过高,使得短期偿债压力巨大。2024年年末流动负债总额为56.27亿元,占总负债的84.81%,其中,短期借款为11.89亿元,较2023年年末的10.19亿元有所增加;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82亿元,叠加应付账款22.89亿元,形成了短期债务集中兑付的巨大压力,而同期货币资金仅为1.97亿元,资金缺口巨大。
而非流动负债中,长期借款为9.71亿元,较2023年年末的8.37亿元有所增加,主要以质押及保证借款为主;长期应付款为94万元,较2023年年末的1073.25万元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2024年度,正平股份的财务费用接近2亿元,较2023年的1.49亿元增加了34.29%,主要源于银行借款及非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这进一步侵蚀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在偿债能力方面,正平股份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均严重不足。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0.68和0.67,均低于合理水平,显示出短期偿债能力极为薄弱。与此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净流出,2024年为-4.4亿元,连续两年出现净流出,且净流出规模较2023年的-2.97亿元进一步扩大。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难以依靠经营活动现金流偿还债务。
事实上,正平股份债务危机已从财报数字演变为实质性违约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正平股份已逾期未偿还的短期借款规模达1.27亿元,涉及6家金融机构的10笔借款,借款利率区间为4.15%—7.48%,最长逾期时间已达345天,逾期利率最高上浮至10.47%。已逾期未偿还的长期借款金额达到4987.65万元。
除了长短期借款外,正平股份的应付款项也面临困境。账龄超过1年或已逾期的重要应付账款高达5.53亿元,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其他应付款为5.39亿元,逾期的重要应付利息为1527.56万元。
在年报中,正平股份也表示,将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协商,争取通过分期、展期、续贷等方式解决逾期贷款。
审计亮红灯
持续三年的业绩亏损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已引发审计机构对正平股份治理体系的深度质疑。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大华所”)在对正平股份2024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时,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结论,同步对其内部控制体系出具否定意见报告。
大华所指出,正平股份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滑,连续三年出现经营亏损,流动负债规模远高于流动资产。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出现困难,存在金融机构贷款不良、非金融机构借款逾期的情况,债务逾期引发多起诉讼及仲裁案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大华所认为,上述事项或情况表明存在可能导致对正平股份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尽管管理层在附注中披露了改善计划及措施,但相关措施的落实效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此,无法取得与评估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无法对正平股份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是否充分、适当发表审计意见。
在审计报告中,大华所还指出,在对正平股份2024年度财报审计中发现,多项关键事项导致审计范围受限。具体来看,正平股份子公司贵州水利实业被其小股东贵州欣汇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资金通过指定供应商划转,截至2024年年末仍未完全收回,审计机构无法判断资金回收前景,也难以确认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的资金占用情况。
同时,正平股份及子公司存在对外担保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执行了合同查验、函证、访谈等审计程序,但仍无法全面核实担保业务的完整性,也难以合理估算潜在的信用减值损失。
审计还发现工程款结算与账面记录存在偏差。通过合同核对、工程进度核查等措施,依然无法确保工程项目成本费用的准确与完整。审计机构发现,正平股份存在外部借款利息未充分计提的情形,经合同检查、函证、询问、审批记录检查、收款和付款记录等审计程序,仍无法就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准确性、完整性获取充分审计证据。
此外,大华所还表示,2024 年度正平股份因流动性困境引发债务违约,形成大量诉讼案 。正平股份就相关诉讼事项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由于诉讼案件数量多、情况复杂,其最终结果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金额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及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正平股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正平)和其他风险警示,股票价格日涨跌幅限制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