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美股份砸下1个亿,要造机器人了。
这事儿乍一听不算稀奇——2025年谁不搞机器人?但细看你会发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概念跟风。岱美股份这次是真金白银出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岱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配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甚至还包括进出口业务。换句话说,它不是试水,而是准备长期干。
背后逻辑也挺清晰。岱美本身是汽车内饰件龙头,主营遮阳板、头枕这些产品,客户名单里有特斯拉、Rivian这样的明星车企,尤其在北美市场布局深厚。而如今汽车行业增速放缓,特别是北美新能源车销量出现下滑,传统汽配企业面临增长瓶颈。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4.5%,压力可见一斑。
于是大家开始找“第二曲线”。机器人,就成了那个被集体盯上的新赛道。近30家A股汽配公司今年都已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拓普集团做传动系统,浙江荣泰切入轻量化材料,均胜电子瞄准总成装配……技术同源性高,产线和研发能力能复用,转型门槛相对低。
岱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内饰业务其实和机器人“皮肤”开发高度相关。你想想,机器人要拟人化,表面材质不仅要耐用,还得有触感、美观、具备一定柔性和交互体验——这不正是汽车内饰天天研究的事?再加上它本就是特斯拉供应链成员,若未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如Optimus)推进量产,岱美作为现有合作方,切入零部件供应顺理成章。
更别提它三季度刚从一场火灾中恢复过来。墨西哥工厂受损导致二季度利润大受影响,但三季度净利率环比暴增10.52个百分点,复工复产速度很快,还启动了保险理赔程序。说明这家公司运营韧性不错,抗风险能力在线。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怀疑:这会不会又是“A股特色”的题材炒作?毕竟机器人听起来炫酷,可商业化路径模糊,多数还停留在Demo阶段。但看了他们的业务延展规划后,我态度变了。他们不只是喊口号,而是把现有技术资源做了系统性嫁接——顶棚总成新产品单车价值量能冲到4000元,机器人业务又打开C端想象空间。这种“主业稳扎+跨界复用”的打法,比纯烧钱的概念公司靠谱得多。
当然,挑战也不小。机器人涉及感知、决策、动态平衡等复杂技术,车企在软件算法上仍处追赶状态。而且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万一进展慢,反而拖累主业。
但至少目前来看,岱美走的是一条理性扩张的路。不是盲目追风口,而是用自己积累二十多年的制造能力和客户资源,在下一个十年提前卡位。维持“买入”评级的背后,其实是对这类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期待。
这个时代,活下来的,未必是最大的,但一定是最早看清方向、并敢于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