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域生物又出新动作了。就在最近,公司公告重新签订了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原因很简单——换了保荐机构。
这次变更的背景是,天域生物决定聘请国海证券作为其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保荐机构,原保荐机构中德证券的持续督导职责也随之被接替。根据监管要求,更换保荐机构后必须重新签署三方监管协议,于是公司与国海证券、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正式签署了新的《募集资金专户存储三方监管协议》。目前这笔募集资金专项账户余额为18.3万元,对应的募投项目是“天长市龙岗红色古镇文化旅游景区工程总承包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还只是账面留存资金,另有5950万元募集资金正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只是合规流程中的常规操作,并不涉及资金挪用或项目重大调整。协议内容也基本沿用了上交所的范本,对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等都有明确约束,尤其是规定单次或12个月内累计支取超5000万元且达到募集资金净额20%时,必须及时通知保荐机构。整个过程看起来规范、透明。
但在我眼里,这件事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这家公司的现状。
我翻了下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三季报,天域生物营收下滑14.23%,归母净利润亏损超161万元,扣非后更是亏了3415万元,Q3单季度亏损扩大到1242万元,同比暴跌近80倍。毛利率只有13.16%,负债率高达76.41%,财务费用接近3100万元——这些数字放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身上都不太好看。更关键的是,主力和游资都在净流出,反而是散户在接盘,这种资金结构往往意味着风险正在积聚。
它的业务横跨生态农牧、光伏能源和园林工程,听起来多元,实则缺乏聚焦,护城河薄弱。而当前股价却被评估为“偏高”,这就更值得警惕了。相比之下,同样是近期有资本动作的企业,像天益医疗这样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升级、打开国际市场的公司,才真正具备成长逻辑。
所以你看,同样是签个协议的小事,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状态。对天域生物来说,换保荐机构或许是为了推进再融资,但我更关心的是:钱来了,项目能做成吗?业绩什么时候才能止住下滑?这些问题,恐怕比一份监管协议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