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文青
“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行业在2025年仍将保持较好的行业增速,整体供求关系也将逐渐趋于平衡,各细分领域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部分头部企业随着成本挖潜和产品的适应性调整逐步到位,盈利能力将持续得到逐步恢复。”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在4月29日下午召开的2024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2025年一季度已盈利,环比显著改善,同比增长。随着第二季度下游客户需求环比增长,公司整体盈利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业绩有望继续环比向好。
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生产企业,璞泰来处于锂离子电池产业上游。根据公司此前披露的财报,2024年,璞泰来实现营业收入134.48亿元,同比下降1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37.72%。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2.15亿元,同比增长5.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9.64%,业绩重回增长轨道。
分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璞泰来膜材料与涂覆事业部在涂覆加工、基膜、PVDF、勃姆石等业务继续保持销售量良好的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为公司贡献了主要利润。负极材料业务受海外需求偏弱等影响,仍面临挑战。
璞泰来在年报中表示,公司积极消纳前期高价库存,在石墨化及碳化等关键高能耗工艺降本上取得显著成果;新产品开发如高容量、长循环及超快充人造石墨获客户认可并逐步导入量产,CVD沉积硅碳负极取得量产订单;四川一体化负极工厂逐步投产,为成本改善和抢占客户市场带来有力支撑。
会上,梁丰进一步表示,在过去行业持续整合和洗牌的环境下,各企业经营环境逐步分化,各细分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逐步脱颖而出,在持续扩张销售量和营收的基础上,重新步入盈利增长的轨道。
谈及2025年经营计划,璞泰来将加快四川紫宸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优质产能的形成与稳定生产,到2025年底实现25万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加快安徽芜湖硅碳负极一期项目的投产进度,力争2025年上半年形成批量销售,并根据客户需求推进后续生产线建设;持续推进四川卓勤涂覆隔膜一体化二期项目的建设和产能释放,补齐公司基膜产能短板,力争实现2025年90亿m²以上的涂覆加工出货量和12亿m²的基膜出货量。
其中,硅基负极是未来锂电池领域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负极材料分析师常柯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电子、电动工具、无人机、高端电动车等更新迭代,低空经济发展及固态电池的配套需求,加快了硅碳负极的投产节奏。目前各硅碳负极厂商在逐步释放产能,相对比之前整体幅度有所增加。
璞泰来董事、总经理陈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硅碳负极产品将率先在消费电子、无人机、电动工具等领域批量使用。动力电池领域因其较为苛刻的成本要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一些,但随着消费电子领域的推广应用,也会逐步带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公司将持续推进硅碳负极产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产品认证进度,并持续协同上游供应商、设备厂商全方位落实硅碳负极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认证工作。
此外,2025年,璞泰来仍将重点推进探索在东南亚地区布局负极材料、基膜及涂覆加工的产能,以满足海外客户的供应多元化需求。